|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印象
六国峰会带来的假期和世界杯足球赛,打乱了平时的生活规律,最辛苦的要数家里的电视机了。白天我的内弟要看碟片,晚上我的孩子要看比赛,我昨晚近12:00入睡,今晨4:40就被孩子的世界杯吵醒了。陪他看了德国和波兰最后几分钟的比赛,欣赏了德国队极度失望之时一个甘露般的入球,孩子满意地入睡,我却再也睡不着了,拿起《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继续读下去,不知不觉中,这本书让我给读完了。
我本来的计划是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教育家丛书”继续读下去,但是中间出了一个李镇西(也是当代教育家中的一员),打乱了我原来的设想。我决定改变计划,6月份把李镇西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就是我要研读的第二本书。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收录了李镇西的17个经典课例实录及反思。他以自述的形式,将课堂发生的一切有意义的场景、对话、课堂智慧、当时的所思所想等一一娓娓道来,展现给了我们一个原汁原味的课堂。虽然没有亲身坐在课堂之中,但只要读起来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仅这一点,我就对李镇西非常的佩服。我看了一些有关这本书的评论,有很多溢美之词,也有不少尖锐的批评,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还很激烈。我是一个理科教师,无意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评析(要有自知之明),但有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很深,启发很大。
第一,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
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李镇西提出了两个标准:一是“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二是“读出问题”,也就是研究。能够从一篇课文中提出很多问题,才能说明自己读懂了。“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
“读出自己”和“读出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是在学生读出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我听了不少的语文课,还没有看到有这样上课的老师,每每都是老师自己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认真记笔记,老师偶尔高兴的时候,抛出一两个问题请学生讨论一下,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
李镇西说,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以此设置教学的“高度”或者说“标尺”。二是在备课时,要把自己当学生去研究课文,设想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有什么兴奋点和疑难点。三是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第一印象”开始。“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正是这三层意思的具体体现。
第二,文言文如何进行教学。
我听到的有关文言文的教学,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教法——“串讲”,即老师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进行讲解。李镇西认为:教师巨细无漏地“串讲”,无异于把学生当作一无所知的“文言文白痴”,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李镇西的方法是:首先,学生自己阅读,查阅自己感到有困难的字词;其次,让学生提问,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进行;第三,教师对学生以为懂了但实际上可能没有真正懂的语句,进行提问分析;第四,尽量超越字词教学而深入对课文内涵进行挖掘。
李镇西的方法让我眼睛一亮。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是对文言文的从头到尾的“串讲”也让我这个“听众”感到如同嚼腊,我想了好多次,这样的语文课应该如何上,但始终想不明白。李镇西告诉我,上好这样的课是有方法的。
第三,作文讲评的六个板块。
李镇西的作文讲评课,分为六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榜上有名”,将作文写的好或者比较好的班级同学一个个罗列出来,进行表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李镇西每次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榜上有名”,这对学生的鼓励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个板块是“佳作亮相”,让写的好的几个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构思的,其中满意的部分和感到有欠缺的部分分别是什么,进行自我评价。第三个板块是“片段欣赏”,让那些整篇文章写的一般但是其中部分段落或者语句比较精彩的同学上台展示。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捕捉细节、如何生动描写、如何运用修辞、如何前后照应等等。第四个板块是“出谋划策”,选择同学们写作的作文中中等水平左右的一篇文章发给大家,让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评判要点,进行评价。指出好的方面和需要修改的地方。第五个板块是“恕我直言”,老师亮出自己的观点:“写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细处感悟”,“感:是感动,悟:是思考”,“好的文章总是从怦然心动到若有所思”。然后对选择的一篇写的不好的文章进行剖析。第六个板块是“老师试笔”,老师也和学生同时写一篇同题作文,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评判。
第四,读诗要读出诗意来。
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特别容易把诗歌当成文章来分析,这样诗歌特有的韵味在理性的具体的分析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李镇西老师的实践告诉我们,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去感受到美,去逼近诗的灵魂。
在朗读的过程中,音乐、激情的语调……都能反映出教师自身对诗的理解,并通过这些声音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这样的整体环境氛围,原来陌生晦涩的句子、各自分离的句子突然就会显露出有机的联系,并会被学生感受到。这本身就很有诗意,体现出诗歌的魅力来。
还有很多,如:作业的处理——教师如何可以不给自己套枷锁,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剧本式的课堂实录——让我们读起来很轻松,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李镇西的课堂;……不多列举了。钱梦龙先生说“听课要听李镇西”,我可能更多的还是读他的课,因此比葫芦画瓢地改一改,“读课就读李镇西”。还是用程红兵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他的文字有一种抓人的力量,这个特点我想无需过多分析,只要你读他的文字,你就会有与我相同的感觉。不信,你就试试”。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李镇西/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