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李镇西《与青春同行》有感
听说李镇西这个名字已有一段时间了,我知道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也看到他出了不少的书,但总是觉得他是一个语文老师,和自己的学科相距较远,所以多次拿起他的书,最后又放下了,《与青春同行》是我第一次读李镇西的书。
《与青春同行》是一本展示李镇西自己成长历程的书,是他对从教以来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思考的总结。李镇西把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教育理想主义”,并在书中分成三个章节告诉我们他在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实践特点和教育思考重点。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是反思,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到教学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教育观念的追问;从对身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剖到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审视……他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着每天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断地从平凡中捕捉精彩,从平乏中书写出色,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素质教育拓荒者”崇高的形象。
看书的过程中,我不时地感受到一种教育的“震撼”,犹如强大的冲击波,让我振奋,催我奋进。在敬佩之余,又觉得不少事情也是自己正在做并且可以做好的,无形之中觉得好象多了一个知音,一个虽未谋面但心仪已久的朋友,他为我化解了不少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指明了继续前进的阶梯。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镇西对教育的一往情深。“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因为我是语文教师,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带着孩子们在金灿灿的菜花地里学习《归去来兮辞》,他在雪地上与同学们排成人体“一班”字型;他与学生头碰头趴在地上学狗叫;他出门学习,学生跟着火车追得老远老远……他给有早恋倾向的学生的帖子语言亲切,文笔优美,发人深思。他告诉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幸福有着不同的主题,幸福的缺失导致生活的不幸,幸福的错位让人感到遗憾或会产生悲剧。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他都注入自己极大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出师生的平等、和谐,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无限关爱。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首要前提。
第二,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从20年前在乐山一中建设第一个“未来班”开始,李镇西就已经开始他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尽管那个时候“素质教育”还是个相当陌生的词汇。在“未来班”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非常浪漫的兄弟姊妹关系,“未来班”渐渐形成的一些独特的运作模式如:“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发展个性的兴趣社团”、“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等等,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民主、科学、个性教育。在他的教育探索进入现实主义教育阶段之后,他开始反思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坚持的观点,即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和“目中有人的教育”。他坚持呕心沥血帮助每一个学习后进或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进步,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展开青春期悄悄话的讨论,他高扬着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活跃在课堂内外,“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他说:“‘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他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李镇西独立特行的教育实践和清新敏锐的教育思想,必将影响、教育着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影响着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三,一个反思型教师的典范。李镇西认为,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投入到学生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一是科研性,即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研究的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二是创造性,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有创新,都有超越。不停地阅读就是把阅读当作洗脸刷牙一样,让其成为必须的生活内容。李老师说要把读书当作内在需要,就像热恋中的人等待情人;让读书形成习惯,就像爱吸烟的人要吸烟一样。在阅读与思考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思想,从而以“思想赢得自己的尊严。”不停地写作实际上就是搜集和积累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和提炼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的过程。教师要养成写作的习惯,保证日常性;教师的写作要以叙事为主,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流淌出来。不停地思考指的是教师要有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既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也关注别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在《与青春同行》这本书中,李镇西通过对自己教育失误的反思、教育实验的反思、教育行为的反思以及当今教育理论的反思,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的。读李镇西的《与青春同行》,感受着他用手术刀一样锋利的锐笔锋解剖着自己,让我再一次品味到人无完人,能够这样深刻反思自己的过错、敞亮坦露自己的心扉真的不是一个凡人。
第四,科研和写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很多教师对写作和科研感到很头痛,认为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李镇西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他的追随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写出好的教育论文,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科研工作者。
李镇西的经验是什么?不听地写作。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记载的过程,无论欢喜或者悲伤,无论快乐或者烦恼都如实地加以记载,包括对每次活动的成功经验的记载,对每一个失败反思记载。名师只所以成为名师,有一大部分依赖自己对经验的积累。魏书生230字万的教学日记,无数本书与著作,李镇西100万字的教育随笔均可以证明这一点,但这一项非常艰辛的工程,“除了星期日,我每天晚上都把当天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忠实地写下来,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上万字。一学期下来竟然已经六十多万字!”我们和他们相比,所欠缺的,恰恰就在这里吧!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边回忆着当天发生的事,一边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来,清脆的键盘声宛如生命时钟的秒针在“嘀嗒嘀嗒”地舞蹈,同时也就细切地感受着生命原来是这样有韵有味有声有色的流过!我和学生那“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水连同无数朵晶莹的生活浪花,便因为我的日记而被我抓住,然后永远地凝固了下来。若干年后,我们共同翻开这些文字,便会回到那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学生会因此而青春永驻,我会因此而生命不老。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吗?”
感谢李镇西,他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与青春同行》
李镇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