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做教育

(2006-05-28 12:55:00)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张思明《用心做教育》一书有感

 

《用心做教育》是我5月份读完的第5本教育论著。这还要感谢周末的江苏南通之旅,高速公路车辆行驶的很平稳,可以使我有许多安心读书的时间。张思明的这本以数学为背景的教育著作就是在这次的旅途之中读完的。

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副校长。曾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等多种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正是这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读《用心做教育》,我们可以从张思明的身上感受出许多看似矛盾的品质——一既追求成功又淡泊名利,既成熟练达又童心示泯,既极端“理性”又足够“激情”,既讲究细节又不过分苛刻……。他提醒我们:

第一,做教育,要有一种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第二,做教育,要有一片爱心

爱就是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失;爱就是关心学生。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爱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用充满爱的眼睛欣赏学生;爱就是宽容。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更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爱还是一种责任。从小处讲,教师是在为每个小家庭培养人才,从大处讲,教师是在为我们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张思明深爱着自己的学生,除了上面的几点外,他对这份爱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真正的爱,是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观察。当发现学生需要温暖时,不要直接给他温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对他说:‘你可以去打柴,不会打?我告诉你怎么打。’你可以远远地看着他——如果他划不着火柴,可以给他做一个示范,再让他自己做。绝对不要代替他做该由他自己做的事。这种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对他一辈子负责的爱。”

第三,做教育,要有一颗恒心

“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不断地被学生超越,又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有战胜挑战的成长体验,才有真正的教学生活。这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职业感受。”这段话是张思明用自己的生命之笔蘸着汗水与泪水书写的。从并不情愿的无奈选择到高度自觉的“自讨苦吃”,张思明从教后近30年的日子都是在“接受挑战——战胜挑战”的循环中度过的,而每一次循环又都超越了原有的出发点,在更高的水平上展开。

每天,他比太阳起得更早,凌晨430即开始学习、工作,二十几年如一日;生活的磨难和劳碌使他未到中年就已生出斑斑白发……这样的恒心是现在的教师中少有的,也正是这种执著精神成就了张思明。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可能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

第四,做教育,要有一份细心

选取《用心做教育》中的两个案例来谈吧。一个案例是张思明带学生去外地军训,在归途中,他让学生猜一猜,父母会不会来车站接自己,他们知不知道自己军训所在地的天气情况。不出张思明所料,在站台上,几乎所有同学的家长都在焦急地迎候他们,而当孩子们问起家长否知道军训时的天气情况时,绝大多数家长都说,这几天最关心的就是那里的天气变化。“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多么生动的体现啊!从此,张思明要求学生,凡是晚上7点之后回家,一定要通知家长。这个要求提出后,没有一位同学表示反感,因为孩子们懂了,不让父母担心也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一种报答。张思明说,教师就是要把这些在学生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提示给学生,让他们重新感受与理解。

还有一个案例,张思明班上一位住校的同学不慎摔伤了腿,他的父亲连夜赶制了一副拐杖。第二天,张思明早晨跑步时,看到这位同学的母亲已经来到校门外。“当时,我内心的震动是无法形容的。我领着这位母亲来到学生宿舍,请几位同学悄悄地分头把全班同学都叫起来,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父母的爱,向这位母亲的到来表示敬意。”

在学生们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他们遇上了张思明这位会“勘探”资源,同时自身的“资源储量”也极为可观的老师。这种善于发现每一个细节,善于把握每一个细节中实施的自然的、无痕的教育,是多么的令人感动啊!

第五,做教育,要有一点“玩”心

 “数学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的题词。跟着张思明学数学,北大附中的学生们真的感受到了数学的“好玩”。学生能从数学中学到什么?这看似明确答案的问题曾困扰了张思明很久。张思明认为必须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可用。

对数学教学的反思促使张思明不断尝试对中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从1993年起,他开始尝试数学建模、数学“微科研”的实践和探索。张思明请学生安排期末考试的座位,用计算机随机函数设计全年级的考场,要求每个学生的四周都不是同班同学。每年,张思明都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玩。在北京近郊有一条名叫关沟的山谷,张思明把学生带到那里,让他们测量山谷里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的体积、采集中草药,利用数学中的分形知识,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现象”的植物……他们体验了游玩的快乐,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张思明的引领下,学生们掌握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本领,提出并解决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张思明的中学数学建模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中学数学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创新大赛中6次获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热情。

   

张思明说:用心与用力不一样,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观察、细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心做教育方能达高致远、宠辱不惊;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不泯,拥有爱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怀感激、胸襟坦荡;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用心做教育》张思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麦收时节
后一篇:学校图书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