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校园一瞥 |
今天开辟一个新的板块,取名叫“校园一瞥”。我想选取我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见的校园里发生的故事,探讨这些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教职员工对教育的认识,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实施教育。
本栏目的开篇,是两个案例以及引起的思考。
案例1:
下午第二节课上课后,我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全部站在教室里,准备上课的班主任站在门口,大家个个表情严肃,没有声响。我以为班主任在搞一个什么样的活动,没有吭声就过去了。等我晃悠了一圈回来,发现大家还在那里僵持着,我感觉肯定不对,过去询问班主任,他说:“这帮学生太不听话,课间操的时候,我出去了一下,班里就乱哄哄的,所以我要罚他们站一会。”看了我过问此事了,班主任觉得不好再僵持下去,没等我说话,就走到了讲台前,开始上课了。
这个班主任的做法可能有自己的道理,每天都在进行行为规范的检查,每周还有班级、年级之间的“小红旗”评比,同学们今天的表现会对班级的评比产生不好的影响。一气之下,让大家都来感受“沉重”一下,反思一下。问题是这样的方式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吗?
案例2:
前几天听取学生的意见,还听来了某一个小学科备课组的情况。马上就要举行学科结业的会考,这个备课组的老师很着急,想了不少办法吸引学生关注这门学科,争取会考时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的一个办法是编制了一套总复习模拟试题,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检测,没想到学生不重视,考出来成绩很不理想。这个备课组的老师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点子,对哪些考试成绩不够好的学生进行“惩罚”,具体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抄写试题以及答案,而且根据不同的考试成绩规定了不同的抄写量,搞得学生怨声载道,除了向学校反映外,还向家长诉苦,家长心疼孩子,打电话对老师的行为提出了质疑。
这样的两个事情发生后,我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一,我们的学生真的很善良。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对老师的这些做法表示公开的反对,但这并不表示他们认同老师的这些做法。他们可能这样想:老师是为我们好。从而原谅老师的某些行为。
第二,教师不能以“我是为了学生好”为借口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很多时候,想法的本意是“友善”的,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付诸行动的时候往往会过头,使得“友善”的本意没有传递给学生,学生不能理解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
第三,师德的底线不能突破。师德分三个层面,底线是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侮辱学生、不得歧视学生、不得有意剥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以及安心教育工作、不得玩忽职守、不得失职和渎职等;中级层面是师德的基准,比如保护和尊重学生、平等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及忠于职守等;师德的高级层面是:热爱学生、造福学生以及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有牺牲精神等。你可以不热爱教育工作,但你应该敬业,至少不能玩忽职守;你可以不热爱学生,但你必须把个人的好恶排除在工作之外,尊重并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成长和进步负责。你也许攀升不到师德的最高境界,但师德的底线必须坚守,那是教育的最后屏障!
第四,利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是一种最愚蠢的、最得不偿失的做法。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向书本、向老教师探讨教育的艺术。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抹煞了你好不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