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第三卷风俗篇中,就已有过有关沙溪四月初八习俗的记载:“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于庙,日转龙头,是日里,人奉祠,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日迎神,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歌舞数日而罢……”
对于四月初八的记忆,我也是停留在家家户户做的栾茜饼香味里,而对于民艺巡演等活动,倒是很少见到,不管怎么说,民以食为天,人们对于民俗的传承,当然首先是体现在吃的方面了。

栾茜学名叫阔包菊,生长在潮湿的地方,又称欒樨,这个名字我在百度上找了好久才找到,一直都是用中山沙溪的方言的音译来查找的,做出来的栾茜饼有点像艾叶饼,但味道和功效确实截然不同的。经过精心制作的栾茜饼,看上去色彩和光泽都很诱人,说真的,味道确实不错。
栾茜粉是用栾茜的叶子晒干加粳米磨制成粉做成的,栾茜这种植物在中山很常见,可能是因为天气潮湿的缘故,这里很适应它的生长。屋后菜园篱笆下,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沙溪的市场上每到四月初八前后,就会有现成的栾茜粉出售,一斤大概6元左右,不是很贵,真是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如果有时间和精力,也可以自己在家里晾晒和磨制。下图栾茜粉的分量是两斤。
制作栾茜饼的过程是十分有趣的,栾茜粉与水的比例是2:1,栾茜粉与糖的比例则看个人喜好,我不喜欢太甜,像这种超市出售的片糖,两斤的栾茜粉,一般就用四块左右。把糖放在量好的水里,煮沸,等糖溶化。然后将栾茜粉倒入水中,用筷子或勺子搅拌,直到粉状成形。

做栾茜饼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虽然制作简单,但是过程充满了乐趣。做栾茜饼有一个专门的模具,模具上有福寿的字样,做出来的饼的形状传统又好看。当然,在制作之前,首先是要把面粉搓好,搓得越久,面粉就越有韧劲,做出来的饼就更有嚼劲,所以我们都用力搓粉,搓得面粉表面都在发光了。
在制模的时候有个小诀窍,就是先在模具上抹一点花生油(当然其他植物油也可以),这样蒸出来的栾茜饼会更加香,另外,怎样把制好模的饼从模具里拿出来呢?我们的方法是,捏一块面,顺着饼的边缘粘,很快饼就自然而然从模具上脱落了。然后放在铺了纱布的蒸篮上,不管是用什么来蒸,都要铺一层纱布,不然饼会粘在碟子上,很难弄下来。

栾茜饼做好之后,蒸大概十分钟左右,便可以开吃了,味道真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有栾茜叶的清香,又可以吃到粘米粉的韧劲,我每次做完,都会冰在冰箱里,每天早上拿出来放在微波炉上热一下,便是一顿美味的早餐。你看,多多这小屁孩都能一次吃上6个,可见栾茜饼有多美味了。

中山沙溪一带四月初八有吃栾茜饼的习俗。栾茜饼是一种流行于中山地区的传统民俗食品。传说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山发生过一场大瘟疫,很多百姓都病倒了,龙王派来青蛇给人间送来栾茜祛除瘟疫,但不知明里的村民将青龙砍成三段扔回海里。龙王感动于青蛇的慈悲,将青蛇变为龙。而当地村民知道龙的来历之后,用木头雕刻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供奉于庙宇中,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当天拿出来洗净拜祭,然而转龙头,也即是舞木头,同时,还用栾栖叶磨汁做饼,达到祛除病魔的功效。
栾茜饼有去毒清热的功效,很适合小孩子吃,据说还可以促进食欲,总之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东西。现在很多茶楼也会做这种饼出售,但是给的料肯定不如自己做的足,所以每到四月初八前后,很多人都会在市场上买一些栾茜粉,冷藏在冰箱里,等哪天孩子胃口不好的时候,搬出椅凳,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心地做一笼栾茜饼。很奇怪,孩子食欲立即就变好了,其实,是低档不住这弹牙的栾茜饼的香味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