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封仇
(2019-03-28 11:50:37)| 分类: 史海拾贝 |
《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故事,刘邦在打败项羽后,剖符封侯,大封同姓王,所封者皆非亲即故,并诛杀了一些有仇怨的人,大约封赏了二十多人,剩下的人争功不休,还未得行赏。
有一天,刘邦看到诸将围坐在沙地上,议论纷纷,他问张良,所议何事。张良认为刘邦之前的封赏,有失公允,必出乱子。这下劝谏的机会来了,他故意说:陛下你还不知道呀,他们在谋反呢。刘邦一惊,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了,还造什么反?张良说:都一帮穷哥儿们跟着你闹革命,要的不就是钱财土地,你现在倒好,封自己家亲戚、朋友,杀跟你有过节的人。眼看天下的土地都快封完了,又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老刘家,不反就凉了。
刘邦想,眼看着能过几天太平日子了,咋又来这一出,急问张良有何良策。张良问他,他平时跟谁最不对付,而且是摆在明面上的?刘邦说是雍齿,雍齿是刘邦同乡,大约这个雍齿也是一方霸王,很有勇力,刘邦未起事时,就经常跟刘邦叫阵。后来,刘邦起事,遭到的第一次背叛,也是雍齿所为,刘邦带兵去扩展地盘,让他守卫老巢丰邑,结果他降了魏国,搞得刘邦丢了根据地。之所以没有杀雍齿,是因为他也立了不少功。张良说,就封雍齿,仇人都封赏了,其余的人心不就妥妥的了。
于是,刘邦这边封雍齿,安定了人心,那边下令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其余的封赏事宜,平稳无虞地渡过开国初期。
这个故事有几个要点,第一是封仇,第二是封仇的效应,第三是张良善谏。
所谓仇,就是对自己不好的,伤害自己的,引起自己痛苦感觉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自然是自己。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确定好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的愿望和感觉吗?就是说个人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比如说刘邦报了私仇,痛快了舒服了,要好过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吗?
答案不言而喻。所以不要固守自己的标准和喜恶,它们常常会蒙蔽你的心智,让你做出错误的选择,一个好的选择,要符合整体的利益,长期的发展目标。正视引起你痛苦的东西,好好对待它,拿出理智来拥抱它,这就是前面说的“封仇”。
那么,为什么要“封仇”,逃避行不行?对生活中引起我们痛苦的东西,避而远之,刘邦也可以不给雍齿封赏,封别的什么人,但是,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吗?其实,一个人成长不在于付出多少努力,更多的在于有效的努力,看楚汉争霸,项羽一个人南征北战,血战无数场,也胜利了无数场,够努力了吧,但是他的整个战略方针没有刘邦的好,他疲于应付,所以说他的努力是低效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对自己的削弱,而不是增长。
思考引起你痛苦的东西,努力的解决它,获得进步,这才是最有效的努力。痛苦是人的潜能激发点,也是一种反脆弱力。人的成长是一条上行的螺旋曲线,当我们一路向前时候,我们感到快乐,价值无限,而遇到痛苦,就表明此时我们的价值感降低,如果我们能够在痛苦中学习,吸取经验,那么我们就完成了自我的重塑,产生了新的价值,取得了新的适应能力,并达到一个更高的平衡点。反之,成长就是一条下行的曲线。这就是“封仇”的效应,也就是在痛苦中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
这个故事,还有一点,就是张良的循循诱导,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盲点,不管多么理智的人,都免不了被自己的爱憎蒙蔽,如何发现事情的真相?刘邦就是通过张良,因为他相信张良的智慧。这就要求一个人保持头脑开放,可以相信,追随有智慧的人,可以自己去观察自然与现实的规律,走出个人的圈子,把自己放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放在世界的普遍规律中,锻炼自己的判断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