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一一忠诚的萧何

分类: 史海拾贝 |
萧何,本是一名小小的刀笔吏,基层公务员。他的特点在于勤勉、能干、忠诚。他或许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没有能言善辩之能,他所做的都是具体的行政和保障上的事务,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做到了极致。如果说张良是汉王朝的设计者,那么萧何就是大管家。
汉军入关,进入咸阳,诸将争抢金银财宝,就连刘邦,也被咸阳宫的富丽堂皇,迷得走不动路了,好不容易被樊哙和张良,连哄带骗地拖走。可是萧何,表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前瞻的眼光,他收集各种行政文书地图,律令法规,经济账表,他深知这些资料的重要性,这是建立一个国家的蓝图,其价值远远大于金银财宝。后来,项羽这个莽夫,一把火烧了咸阳宫,在他的阵营中,哪有萧何这样的明白人呢。
楚汉相争,刘邦带兵与项羽在前方作战,萧何留守栎阳,耕耘关中,保障前线,济苦救乏,利用关中的有利地理优势,充分施展了他的治国才能。在相持的五年中,刘邦几次落败,损兵折将,不待诏令,萧何给补上;荥阳对决中,粮饷不足,萧何给送来;多次丢失山东,萧何却常保关中,为刘邦留着一块根据地。
萧何在刘邦还未发迹时,就与其交好,沛县起兵后,一路跟随。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当然,他是发现韩信的伯乐。他相信刘邦能给他施展才能的天地,还在秦王朝时,他就因为公务员考核第一,办事勤勉能干,被秦官员向上推荐,但是他却谢绝了,史料中没有写原因,也许,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合适的追随者。
对于萧何的功劳,刘邦是非常赞赏的,所以在论功行赏时,把萧何摆在了首位。但是,做为经历过权利的游戏,经历过背叛与被背叛,从草根到人皇的刘邦来说,他完全有理由怀疑提防他身边的任何人。因此,忠诚如萧何,也没有逃脱过怀疑猜忌。但是萧何理解这种人性,并用他的行动表现了发自内心的忠诚,而且他总是在猜忌还在萌芽状态时,就有所表示,让刘邦彻底放心。再来对比,韩信、彭越、英布三王的叛乱,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总是等到事情不可收拾之时,不得不叛乱,其实之前,都没有主动谋反的意图。那么,萧何的主动,给刘邦一种安全感——确认过了,你是我的人。
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了萧何的三次被怀疑。
第一次,萧何留守关中的时候,刘邦几次派使者慰问,有个叫鲍生的人,提醒萧何,汉王可能有疑君之心,萧何听从了建议,将家族子孙中,能打仗的都送到了战场,表明了他与汉同存亡的决心。
第二次,韩信谋反被诛,此时刘邦正在外面平叛,刘邦听说以后,又派使者为萧何加封,加派卫兵,众人都来祝贺,有一个叫做召平的明白人,看出了端倪,刘邦在外,不放心你呗,这次萧何献出了全部的财产,我的就是大汉的。
第三次,又是同样的情形,刘邦在外平淮南王英布的谋反,几次问使者萧相国干嘛呢,使者说,还能干嘛,不跟上次一样(当然,不可能这么回答)。萧何的门人(看来萧何身边不少明白人)说,相国的权位已经不能复加,你在关中深耕多年,大得民心,王在外,如何能够放心你呢?人也献了,财产也捐了,咋办呢?这次献名声吧,门人给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利用投机土地,自污名声,表明他并没有谋反的野心。这个办法跟王翦出征楚国前,对秦王使用的那招一个道理。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