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体会
(2017-05-24 01:20:56)分类: 幽室微烛 |
阅读的体会
文:妙妈
对于阅读的好处,每个人都有或浅或深的诠释。我觉得于我来说,常常为阅读中的挫败感而沮丧,但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有时候会一些顿悟的感觉,散落在记忆中的困惑突然释然,曾经的点滴知识如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融合,对事情的看法有了一种更开阔的角度。
特别是在读《哈佛中国史》,书中的内容没有读多少,但是叙述的角度和背景,及带来的不同的认识,对人深有启迪。"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曾经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用木偶殉葬不是很好吗?不用拿人来殉葬。可是阅读《哈佛中国史》的过程中,我突然就明白了我犯了一个很简单的错误,因为我没有把"始作俑者"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当时还没有殉葬风俗的时候,有人发明了木偶来当殉葬品,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木偶渐渐用活人来代替,也就是说这个人点燃了罪恶之火,而我却用我自己的背景知识看这件事,把它放在我的背景里。我的错误在于把背景和事件割裂开了。
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而且我们也知道,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这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就像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为什么不能合一,其实是你并没有“知”。仅仅“懂得”一个道理,和自觉自愿地运用它,是截然不同的,这之间的空档必须要靠个人的修炼,而阅读就是修炼的功课。
在读《失控》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强烈,一年前简直读不下去,这次重拾,每每为书中对不同领域的整体性思维而赞叹,思想的足迹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区域自由延伸,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思维的翱翔,知识学科的篱籓被一一推倒。
在大学的课程中,我曾经很喜欢《数字逻辑》这门课,简单的0与1,经过排列组合,组成各种阵列,演绎了电子化数字年代的神秘逻辑。当时仅仅最迷于它的简单而又富有内涵,现在想起来其实也是一门跨界的学科,但是之后却没有让它再次跨界,知识还是知识,孤立的、书本上的,僵化的。现在的阅读是对曾经学过的知识点的一次连接,读《失控》我有一种重新温习曾经的科目的意愿,我发现《易经》与计算机语言曲艺同工,而《三体》,用可视化的军队操练,非常形象地描叙了计算机运行的抽象流程,从中我获得了“一以贯之”的整体观念,也进一步理解了诸如为什么要站在孩子的高度,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的问题。
好的阅读,将对正确的认知和思考方式,悄悄融入一个人的内心,只有当内心真正的丰沛,才能自热而然的流露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