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一向被称作是一种精神食粮,所以过不多久每每要去书店,去书店或者买回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即便不买也把书架上的书给翻很久。走马观花,流连一番,也算是看过时下新书了解了当前的行情。今天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回来,突然想很多时候都在感叹书太贵,其实比起我们往日呼朋唤友饮酒吃饭的花销来,这精神食粮的开销实际上也算不了什么。如果从成本收效或者投入产出比上来说,应该是很有效益的。其实人对书的需要,或者说书给人带来的长远好处,肯定要远远大于大家“腐败”一通。当然这说得是好书,好书就好比营养好口味好包装好的食品,只要好自然会受到青睐。在营销类陈列架上看品牌方面的书,真是汗牛充栋,翻一翻能够自有新意的却很少,这有点让人失望,自然便打消了要买品牌书的念头。于是联想到书的销售,都说如今书太多就好像产品过剩,其实书多并不意味着好书的比例在上升。
前些天翻一本讲打造畅销书的书,提到书籍成功的元素,按照调查结果罗列了10个理由,编辑和书商两方面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却不约而同的有一个明显靠前的元素,这就是“作者上本书成功”。从营销的角度看,这就是品牌效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一本成功的书为作者建立了相应的品牌认同,也造就了相应的传播效应和读者忠诚。自然也就想到了自己写的书,想起第一部书稿出版艰难,但是幸好它出版后获得了成功,于是后面的书也有所得益。不过不满的是,第一本书在经过五年之后才修订重版,只是这部在一年多之前就已经完成的修订版,半年多之前也已经重版,但是书店里却迟迟不见踪影,原因是出版社的营销人员为了把库存的一点旧书卖掉,迟迟没有把新版推向市场。其实这些出版社的营销人员正在犯一个简单的营销错误:他们也许并不清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知道那本6年前的书稿宛然一个落伍的的产品,没有再一次赋予它创新元素必然要失去本来已经建立的消费倾向。而新版的书如果不进行推广,想单凭自然销售,其结果也未必乐观。春节过后《广告经营与管理》新版也要出来了,得叮咛他们市场营销必须以快制慢,或者后发先至。

突然想到了10多年前的营销经历。那时候大家去卖娃哈哈,品牌声誉和市场网络远不如今天,每去一个地方开市场,常常是先和媒体谈好广告。谈广告也很狡猾,合同不是签一个月而是签一年,这样可以压低广告价格。所以广告合同上常常是“全年播出30秒广告1000次,播出时间按照厂方播出计划”,这是为了掌握主动权根据产品推出时间安排广告,同时也要求1个30秒可以换算为2个15秒,这一转换可是大占便宜。至于付款则是“广告播出后凭播出单办理托收”。然后拿着广告合同再去找经销商,老板规定不能只找一个,要2个或3个,免得经销商制约你。广告播了经销商好了,再看货有没有铺好。为了促销一帮营销人员猫在宾馆里,不但要自己动手策划广告写文案,而且还时常要搞一本电话号码本,照着上面给那些商场打电话,装模做样的说想买广告上的娃哈哈,问有没有货。三下两下市场也就这么给打开了,当然这只是小把戏其间的营销招数远非这些。后来我也曾经把这种招数改头换面一下,看见书店里自己的书卖完了,便向营业员说需要这书于是书店便会及时补货。只是想来这大学出版社卖书的,似乎市场意识还是不够,就如我的前一本新版书便没有想到要做“市场占位”。新书出来没有及时实施市场占位,而先前的书已经无法和后来的同类产品竞争,那么你的品牌效应很可能就会削减,别人就很可能替代你,久而久之先前的基础也会磨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