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蓝海、定位及疯狂的石头

(2006-11-04 21:16:38)
分类: 传媒·营销广告
    前几天就说要写这篇文章,却总是忙忙碌碌无暇动笔。文章缘起于有同学博客留言问及:“蓝海的核心与定位的核心有何区别?我个人觉得蓝海的构想局限性很大(适用范围很窄)而且似乎是定位的另一称谓”。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定位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两个年轻广告人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率先提出的一种广告策划观念。定位观念的核心观点是,对于一个产品来讲最重要的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处于什么样的竞争地位,而广告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地位塑造。它所强调的是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空间,着力打造出相应的产品或者品牌特征,并使之在消费者的心理版图上占有突出地位。定位观点确立的背景是,在当今这个传播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公司太多、产品太多、品牌太多,市场上的干扰和噪音也太多,因此一个产品或者品牌如果要想取得市场认同,最重要的就是在人们头脑中确定你的位置。而进入头脑的最容易办法就是争做第一,如果当不了第一,你就得针对已经成为第一的对象(包括产品、政客、人,等等)来给自己定位。这是因为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剩的社会,人们已经学会了在头脑中的小阶梯上给所有商品打分排级,如果一个商品或者品牌能够进入这个头脑阶梯并占有位置,那么就可能得到注意。显然,最早提出定位虽然是基于产品,但是却并不是对产品有所改变,而是改变人们对产品的认识。
    相对于定位而言,由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提出的蓝海战略,则是一种基于现代营销背景下的战略管理模式而已。蓝海战略的思维基点是价值创新,它认为企业战略的侧重点应该是摆脱与现有对手的竞争,努力寻找为顾客和企业自身带来新的价值,找到了新的价值实现途径,也就意味着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这就是蓝海。所以蓝海战略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思想,它要求抛弃现有成见重新界定市场边界,从以往红海竞争的数字局限中脱身,甚至是超越狭隘的需求细分,最终合乎情理的制定自己的战略。当然,实施蓝海也必然涉及到组织创新和一系列的协调问题。
 
蓝海、定位及疯狂的石头
 
    这样说似乎蓝海还是很抽象,倒是想起了《疯狂的石头》。这部小制作电影据说成本只有200多万,但是上映后所获“疯狂的炒作”一点不亚于张艺谋、陈凯歌之流动辄数以亿计的鸿篇巨制。媒体和娱乐界对“石头”的成功,极尽褒扬和赞赏,搞得你不看以为真是吃亏似的。看了之后想想也就是这样呀,当然考虑到它200万带给观众的欢乐程度,比之于上亿元没有多大差异,于是大家还是很能够体会出它的成功所在。如今据说买下这部片子的刘德华公司,票房收入也已经超过1200万元。看来这部片子真的很能体现“价值”“创新”这两个基本元素。在一定意义上,“石头”确乎是对电影市场边界重新审视,根据消费者最宽泛的娱乐需求合情合理的获得了成功。它知道观众喜欢幽默,但是没有走《天下无贼》的明星戏剧;它知道观众喜欢视觉刺激,但没有玩大片的华丽场景。结果降低了成本却同样获得了收益,说穿了“石头”的蓝海,就是颠覆了张艺谋、陈凯歌以及冯小刚们所制定的电影市场红海法则,对电影制作的投入产出比做了一个重新设置。
    回过头来看蓝海战略的提出,其实并不能说是一种横空出世的绝伦之思。尽管蓝海的作者认为它是对以往战略理论的超越,但是我们在它身上仍旧可以看到以往理论的延伸。定位当然也在其中。不过也无须讳言,相对于定位而言,蓝海的模式局限就像作者指出波特、科林斯等人理论的局限一样。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一定的适用性,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而理论和理论之间的承继也是以正反形态相互并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