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说说 |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很多时候会期待着用付出换回报,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正面承认这一点,口口声声说“我是甘愿这么做的,根本就不会考虑回报,如果要考虑付出一些就要别人回报我什么,那么一开始就不会做付出这等事情了,这也是我做人的原则”等等类似这样的言语表述。其实呢,事实绝非如此。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新年了,你去同事家串门,提拎着若干水果进门,尔后宾主寒暄,去外面下馆子,气氛祥和。此过程中,先不提那若干水果,单就去外面吃饭谁结帐就先是个问题,如果你结帐了,那么或许下次你同事理所应当地就该请你吃一顿,如若不然,你心里估计该会存有想法了,至于什么想法,我想是不言自明的。接着,如果此同事下次到你家串门,不提着点水果之类的进门,你的脸色即便不立即显现出来,想必心里也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吧?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然而,生活中确有一些不拘小节或者说不大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他们的思想简单、单纯,而并非不懂礼节,或者说是不知道有此等礼节的存在。这时候就要考验“付出”一方的辨别能力了,到底是不知者不为怪呢,还是疑心他人在装傻充愣?当然,现在来说,如此思想简单、单纯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大多情况下还是装傻充愣者居多。那么,这样的朋友还要不要交呢?到底我们交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呢?若干水果或者一顿饭钱就能验证是否真朋友了么?答案只有当事者自己才能辨别,别人说什么都是添乱。
再有,就是生活中不论是朋友之间也好,同事之间也罢。你或许为另一个做了自认为是“付出”的事,比如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上甚至金钱上给予对方诸多帮助,但对方却若无其事地坦然受用,非但不说你好甚至没有一点在乎你这些“付出”的意思,使你感觉到你为他做这些都是应该的。这时候你估计也会觉得冤,难道上辈子欠了他些什么不成?如此一次,两次,三次之后,你还会一如既往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这种别说是普通朋友了,就算是亲戚、家人我想都不会再继续“付出”了。
最可悲的是,不继续“付出”了还不算完,心里开始存有怨恨了。心说:我凭什么啊,我做了这一切连一句好话都捞不着听,图的是什么啊?
所以说,我们生活中的累,大多是自找的,我们时常会在一厢情愿里迷失着自己,无力自拔,试图解脱却还心有不甘地期待对方突然良心发现。
其实何必呢?老话还说了,无力不起早,扪心自问,难道你为对方“付出”的同时真的没有一点要对方回报的意思吗?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回报?
也许看了此文有些人会说我是小肚鸡肠,没有君子作风。呵呵,我不承认这一点,难道我说的不是事实吗?之所以写此文,我恰恰想要劝诸位要大度一点,保持好一个心态。既然一厢情愿了,或者情愿到底或者事不过三就此收手不再情愿,但千万别留积怨,不说别的,伤自己。
烦恼都是自找的!
前一篇:胡语录之职场·生活·秀
后一篇:厨 房 之 研 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