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速公路通行探讨 |
分类: 世事杂评 |
入冬以来,北方的雪雾天气逐渐增多,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但这毕竟是属于“天灾”,只要人们谨慎出行,事前作好安排总是可以克服的。但令人苦恼的是,作为现代交通载体的高速公路时常关闭,却总是让人始料不及。不仅会经常打乱人们的出行计划,有时还会耽搁了乘机、开会、做生意这样的大事,损失自不必说,民怨也越积越多。特别是如今大家对高速公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在高速公路周边,很多企业组织生产完全依靠现代物流,频繁地关闭高速公路对于这些企业的影响可想而知。
如今,管理部门对关闭高速公路也总是振振有词,推出的理由无非是保证交通安全,似乎不良天气只有关闭交通才可能安全,这种简单的思维和处置方法已越来越与当今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当一个部门使用公权关闭高速公路的时侯(包括勤务关闭),是否考虑过由此导致的社会成本?是否考虑过对经济和人们生活、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否考虑过对公众本应享有的通行权的漠视?
因此,关闭高速公路不仅要在关闭的条件上立法,也要在关闭的程序上立法。
闲暇之余,仔细想想,关于高速公路的关闭问题,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困惑:是气候影响还是意识滞后?
雪雾天气关闭高速公路,现在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儿。很多媒体在关闭之时争相抢报新闻(交通专业媒体当然义不容辞),人们甚至在各个报纸的头版经常见到这样的新闻,殊不知在不经意间已经损害了当地投资环境的声誉、影响了内外商的投资信心,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国家以每公里几千万元修建的高速公路竟这样弱不禁风,真是让人们难以理解。高速公路本来就具有全封闭、全立交、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干扰等普通公路无法比拟的优势,越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就越应当发挥高速公路的这种优势才是正确选择。在雪雾天气关闭高速公路,将车辆导入相对条件更差的普通公路是否具备合理性,任何人都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人提出高速公路车速快,这似乎不能成为理由。车速的快慢主要因通行条件决定(当然也与驾驶技术和经验有关),在不良气候条件下,无论是普通公路还是高速公路都不具备快速通行条件。作为心智健全的驾驶者,都会依客观条件合理驾驶,其中的关键是采取怎样的管理措施。说到雪雾天气,如果以华北的雪情作为关闭的标准,那么东北的高速公路可能半个冬季都要闲置;反之,以东北的雪情作标准,华北的高速公路似乎没有了关闭的理由。在怎样的条件下关闭高速公路实在不全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观念问题。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一些关于高速公路关闭的法规是否科学,但尽量保证高速公路全天候开放应当是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一闭了之”的简单做法不是有能力管理者的负责行为。我们常将高速公路喻为国家的经济大动脉,那么,路上可能出现的事故就可喻为将会出现的血栓,即使再愚蠢的医生也不会采用掐断病人血管的方法来防止血栓的形成,而想办法溶栓才是合格医生的做法。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也是这个道理。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高速公路先进的控制出入的设施,竟给高速公路关闭创造了优越条件,这也许是当初的设计与建设者所始料不及的。据一些专家和出国人员介绍,国外高速公路除因特大灾害天气、重大事故确使道路堵塞、无法通行外,一般是不关闭的,即使关闭也要经由法定的程序。
当今,我国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高速公路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已迫在眉睫。有些人常以不良条件下开放高速公路是对生命的漠视为由,作为关闭高速公路的托词。其实,司机违规驾驶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大漠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可能面临风险和代价,即使是吃饭这样简单的事,也会有噎着的时候,但人们决不会因噎而废食。事实上,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只是极少数,因极少数人的违规而剥夺了绝大多数遵纪守法者的通行权,也显失社会公平与正义。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纳税人意识的增强,政府及其管理部门会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当然,这种事情早认识会比晚认识好,高速公路关闭与否不仅牵涉到民生,也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根源:是管理欠缺还是司机素质?
不良天气或日常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通安全作为一个系统而言包括人、车、路(通行环境)三个方面,但数据显示其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仍是人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交通流存在就会有交通事故发生。不良气候及管理欠缺可能成为事故的诱因,但不是事故发生的必然条件,也就是说两者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在高速公路管理的实践中不乏佐证。高速公路的事故成因,大都是因司机超载超速、疲劳驾驶或缺少高速驾驶经验所致。即使是车况引起的事故,也都是因司机对车辆性能了解不全或保养不善造成的。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既然是司机的素质在交通事故中起决定作用,这就不由使人联想到两个问题:
其一,缺少高速公路驾驶经验,特别是缺少不良气候条件下的驾驶经验应当如何解决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大家知道,游泳只能到水中才能够学会,不良气候的驾驶经验也只能在不良气候的行驶中才能积累。东北的出租司机在冰冻路面上驾车游刃有余,就是“习惯了”的结果。纵观高速公路事故,那些敢于在不良天气下大胆的“飞车”驾驶员,大都是不知道高速公路应如何驾驶才导致严重后果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开玩笑。比如高速公路冬季路面和桥梁的湿滑程度就不一样,特别是清晨时分,由于桥梁下部凌空,水露会在桥面结成薄冰,如果按照路面采取制动措施往往会酿成事故。再比如雾天行驶,应当依能见度掌控自己的车速,否则当你见到前车时便已经来不及制动了。所有这些都只能在驾驶的实践中逐步体验与学习。试想,如果我们不给学泳者下水练习的机会,他就是再得要领,一旦入水也会淹死的。高速公路冰、雪、雾天的驾驶也是这个道理。
其二,驾驶人员法纪观念淡薄,违规驾驶的问题,并不是关闭高速公路就能解决的。驾驶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都有责任在司机教育上通过多种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或义务。但我们必须承认,教育的功能毕竟是有限的,它的前提是受教育者必须愿意接受教育,因此不能期盼它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不能依赖它在短时间内提高司机的整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制度和可靠的手段。
例如,在驾驶员的考核中,应强制性地加入高速公路模拟考核,可分为书面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在专业媒体上(如交通台),应加大高速公路驾驶技术与驾驶经验的宣传,将一些违规案例告知公众,起到警示作用。甚至在一些事故多发地点,可以将那些损毁车辆吊放在高台上,提示人们注意。同时,可以实行司机信誉等级制度,对经常违章的司机制定相应的处罚与限制性措施。
在建立制度方面,应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高速公路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责,统一管理理念与认识,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效能。
在安全管理手段上,除不良气候进行全线限速限距提示外,也可以采用间断放行,局部或全程监控、监管的方式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在一些发达国家,经营性车辆上常装备车辆行驶跟踪仪,不仅可以实时记录车辆的速度,还可记录停车时间。司机即便不超速行车,连续驾驶超过规定时间不休息,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在技术上没有太大难度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和引进。
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主要依赖驾驶人员的高素质及良好的自控能力。交通秩序的管理主要通过路上标志标线进行无声的服务,近来还可通过路域广播或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但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不可能对驾驶人员进行实时跟踪,因此也不应当由管理单位对事故或事故指标承担责任。人们常说,不同的政策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事故指标的重压下,有时管理单位频繁做出关闭高速公路的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保证高速公路开通是关系民众的大事,需要管理的不断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无利益驱动的政策。值得高兴的是,我国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遇有大雾、冰雪、暴雨、狂风等恶劣天气,一般不实行道路封闭的重大举措。他们采取限速、限制车种、加大车间距和加强交通组织指挥等管理方法,并根据天气情况分别实行一级、二级、三级和特级四种不同的管制方案,保証了高速公路的畅通,减轻了不良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一些省市也在研究和改进之中,这是一种进步,我们期待高速公路不再频繁关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