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则管理杂谈 |
分类: 管理絮语 |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按照惯例,“两会”期间所有进京车辆都要在高速公路入口处查验证照。那天,我突然接到了局办公室的电话,说Y副市长进京开人代会,忘了带赴京手续,希望我赶快去协调一下。我急忙赶去,看见Y副市长的车被挡在了收费广场的一侧,司机正在焦急地打着电话。我与司机简单打了招呼,就向车内望去,Y副市长坐在车的后排座位上,神情严肃,一言不发。在确认是Y副市长后,我立即向值勤的警察说明情况,经反复交涉终于让他们踏上了赴京的行程。
后来,那个警察告诉我,其实他知道车里坐的是谁,从牌照就可认出是市领导的车。他还忿忿地说:“我这是在照章办事,绝不含糊!市政府的规定你市领导就能破坏吗?”
这件事无意中引出了一个悖论:警察照章办事当然不能算错,但不让人大代表准时参加人代会也不能说对呀(尽管当事人也有过错)?类似的例子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我以为,政府规定进京验证,无非是要保证“两会”的顺利进行。警察虽然执行了规定,但却偏离了规定的主旨,你阻止人大代表去参加会议,在客观上的确妨碍着两会的进行。这个说法似乎让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你“照章办事”只是看到了原则,但你的做法却缺少了坚持原则的灵活。
“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不丧失原则的灵活性”,这事儿做起来很难。它难就难在需要你有大局观,真正看清原则背后的目标,才可以不拘泥僵死的条文;它还需要你有强烈的使命感,认清肩负的责任,才敢于为工作承担风险;它更需要你有不断学习的习惯,努力扩大知识积累,建立自信,才能够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如果能透过那些具象的文字或条文,体察出成文者的思考和目标,就找到了灵活中不可变通的那个底线,也就找到了做事的主心骨。这是因为,大凡那些规定和制度都是针对一般而言,它永远无法契合万变的世界。当一些特殊情况发生时,就需要“不失原则的灵活”。正如毛泽东将“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称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样,它会使管理真正生动起来。
“照章办事”仅为勤业,但有时也会成为一些人推脱搪塞的理由;把握“不失原则的灵活”才可称为敬业,要有高素质,蕴含大学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