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西北的艺术人生(6)

(2007-02-09 11:25:12)
分类: 往事钩沉
在西北的艺术人生(6)

                
 品尝失落与快乐

 

刚到团宣传队时,恰逢排练四个男演员的藏族舞蹈《雪山放歌》,这是几个女演员利用回家探亲时间向J市歌舞团学习的节目,据说在J市演出时效果很好。但排练的第一天我就暴露了舞蹈底子差的“原型”,甚至连藏族舞中最基本的“三点步”都不会,于是根本无法与其他人合排。虽然大家对我还算客气,但眼神中流露的失望还是深深刺伤了我。用宋丹丹的“伤自尊了”来表达我那时的感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那天,我只好站在旁边看着别人排练,心中既失落又充满了羡慕。

晚饭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连队的涝池(用来存放生活用水的人工坑)旁,趁着夜色摸索着练起了“三点步”,开始时由于记忆不清,总抓不住要领,但练着练着就找到了感觉,立时感到身体协调起来,再想想白天见的那些动作,竟也可以马马虎虎地串接起来,渐渐地在黑暗中就找到了自信。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发:困难有时就是一层窗纸,需要的只是一点儿捅开它的勇气。

转天的事儿不说大家也可以想到,我给了人们一个惊喜。

后来,那台节目的演出非常成功,不仅下连队去巡演,而且还受到邀请,跑到离团部30多华里的县城剧院去演。剧院的条件比较好,不仅有了灯光,还有了地毯。那时,女演员们也有一个蒙族舞蹈,叫《快乐的挤奶姑娘》,男演员们就与她们“叫板”,比谁的舞蹈能够“返场”。舞蹈“返场”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它需要舞蹈能够引发台下的强烈共鸣,并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晚由于较上了劲儿,我们演得都很卖力,男演员的藏族舞蹈先出场,在舞蹈的结尾,四个男演员由台后向台前舞,由于节奏很快,动作热烈,台上的地板被跺得轰轰作响,地毯上的尘土也飞扬起来,这无形中增添了舞蹈的气氛,于是迎来了台下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正要返场,团里的宣传干事却自己跑去拉上了大幕,并气冲冲地送来了三个字:“乱弹琴!”。当然,这也就断送了女演员舞蹈的返场机会。

演出回来的路上,大家坐在敞篷的卡车上意犹未尽,夜风吹在脸上分外清爽。我们对宣传干事强行拉幕的事还耿耿于怀,并追问他拉幕的原因。原来,他以为我们会把那个舞蹈重新再跳一遍,那确要耽搁很长时间。其实,演出前,我们早与乐队约好了返场的段落,并没有重跳的意思。

既使未返场,当然也要评个高低。宣传队的人自己评不算数,大家就请车上跟来的观众发表意见。观众自然也都不愿意表态,因为那两个舞蹈确实各有所长。于是,男演员们就开始争论哪个人跳得好了,女演员也参加了进来,大家说笑着、逗闹着,最终还是观众给出了结论:“第三个出场的人跳得最好!”,接下来是全车人的欢呼(当然也夹杂着起哄)——那第三个出场的人就是我。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我品尝到了快乐,这是付出后得到的回报。从那时开始,我的表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人们都很单纯,相互间虽有竞争,但关系却很融洽。这也许就是现代商战中提倡的那种“竞合”精神,单纯的竞争只会两败俱伤,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去竞争,才可能得到“双赢”的结果。

后来,我在宣传队中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多,由跳舞到说唱,由说唱到曲艺,由曲艺到独幕剧,样样都能凑数;干的工作也从演员到了编写,从编写到了“导演”,并且成了宣传队中重要的一员。那一年,有一个姓李的指导员调到宣传队工作,他向团里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XXX(指我)不能走!”。

我因此还深受感动,工作愈发卖力,这当然也是我一直没有离开宣传队的原因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