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八)

丽江古城有其喧嚣的一面,同样也有精致之处。放慢脚步,往僻静处走。流水带走光阴,老桥依然如故。只不过,在那些古老的建筑背后,已经鲜见走街穿巷、男耕女织的纳西族人了。
纳西族人始终相信,他们的神灵一定居住在山川、河流、森林、雪峰之上。只有得到神灵的庇佑,他们才得以世代相传、安居乐业。薄雾的黎明,饮烟袅袅升起,雄鹰俯瞰群山,马蹄叩响大地,苹果树、梨树、李子树花枝招展,蝴蝶在花丛中寻觅。大地之上,神灵的气息无处不在。
纳西族有句谚语,“劳动时学蚂蚁,生活时学蝴蝶”,纳西人信奉神灵,活着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地劳作。因此,不乏传统的手工艺人、能工巧匠。纳西族人制作的包银木碗、丽江铜锁、棉麻织品、陶器、纳西纸书等堪称独一无二的精品。
时间的河流永不止歇,却始终无法使纳西族人的欢乐止步。茶余饭后,古老的庭院响起悠扬的纳西古乐,纳西人手拉着手,在火堆边聚拢,载歌载舞。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丽江地区客居的俄罗斯人顾彼得说,“那是一曲宇宙生活的颂歌,不为渺小的人类生活不协调的悲号声和冲突所玷污。这音乐是经典的、永恒的,它是众神之乐,是一个安详、永久、和平国度的音乐。”
在丽江古城,重修的木府是值得一去的。那里有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纳西族阿得归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赐阿得姓木,世袭土知府。营建木府。清雍正年间(1723年),“改土归流”后,土司改为土通判。清咸丰年间,木府毁于兵焚。
在过去的七百多年间,木氏家族的22代土司一直统治着丽江地区。其中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六人的诗文卓著,被尊为“木氏六公”。最具代表性的是19代土司木增(1587-1646),他尊崇汉文化,知书重教,好礼守义。他依附中央王朝,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纳西族处于鼎盛时期。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应木增之邀修《鸡足山志》进入丽江城,期间驻留半月,后写就《滇游日记》,对纳西族社会的制度文化、风土民俗多有记载。
在木府门外,有题着“忠义”二字高大的牌坊,那是公元1620年,明皇帝赐给木增土司的功绩表彰。进入木府,你会发现它的气派,一个阔大的广场,一座座雕梁画栋的殿堂和无数曲折的回廊。白云在流水中晃荡,遒劲的梅树舒展枝条,暗香疏影。在华丽的议事厅、护法殿、万卷楼、玉音殿、三清殿里行走,恍若是在隔绝的历史时空里穿梭。盛极一时的万卷楼是木氏家族传经授科、披咏酬唱之所,对汉文化十分迷恋的木增不惜重金搜集各类典籍,以供藏书楼之需。他本人就是个颇有成就的纳西族作家,后隐迹于玉龙山南麓“解脱林”,埋头读书,从事“辑释庄义”,并著有多部著作。木增有诗云:“万卷浑如邺架藏,清藜小阁满云香”,可见万卷楼藏书之富。轩昂的玉音楼,则是他召集歌舞伎,把酒吟风、偎香倚玉的场所,凡来丽江的朝廷命官、达官显贵、饱学之士,木增都要迎进玉音楼,为他们接风洗尘。
到达木府后山的三清殿,可远眺整个丽江古城。以木府建筑群为中轴线,四周的宅院是青一色的黑瓦青砖,鳞次栉比。目光所及,一轴瑰丽的古城长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