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丽江(九)

(2016-03-03 12:04:40)

在丽江(九)

 早上,我们的旅行车从丽江古城出发,往西北方向行驶,目的地是玉龙雪山。这座被纳西族称为“波石欧鲁”的圣山,一直屹立在宇宙的庙宇,山顶长年积雪,挺拔绵延。坐在车里,清冽的冷,呼出的热气很快消散。窗外的群山在雾气中迷漫,飘飞的雪花如轻盈的花瓣,瞬间即逝。

在丽江(九)

  车子在中途停靠,我们现身在空旷的马路上,几个裹着围巾的当地妇女过来兜售针织的手套等日用品,用于御寒,我谢绝了她的好意。穿过马路,黑松林就在眼前,一场硕大的石头上用红字标着“甘海子,3100”,

甘海子是玉龙雪山的三大草甸之一,原是一片亚高山冰蚀湖泊。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因雪线上升、积水减少而干涸。四野茫茫,人们总是对过去充满好奇,残存的冰碛石,见证了冰川时期的地质运动,成为对远古最好的记忆。在丽江(九)

  半小时之后,我们抵达白水河,一汪幽蓝的蓝月谷,静谧深邃,明净的玉龙雪山就在前方一侧,仰望圣山,遥不可及。积雪封冻了高山,只露出神秘的一角,而河流则欢歌不止,滋养着周边的草木和生物。雪域高原的神灵,一定居住在冰雪世界,俯瞰着大地、森林、河流和子民。在云杉坪,纳西族人将蓝月谷的一潭潭水命名为玉液湖、镜潭湖、蓝月湖、听涛湖。传说中,殉情的纳西族男女,将玉龙雪山归结为爱情的见证者,将心事都交付给蓝月谷幽蓝的深邃,而艰难地爬上雪山之巅的伊甸园,在那里放牧白鹿,听鸟儿报晓,喝白雪酿的美酒。

在丽江(九)

  在简朴的纳西族庭院用完午饭后,我们要从海拨3356米坐缆车抵达4506米高度,然后步行至4680米。玉龙雪山长年冰雪覆盖,5596米的山峰至今无人登顶。在二战时期,飞虎队在驼峰航线上飞翔,在百里之外就能发现一个金字塔式的银色航标,即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陡。而唐代南诏山封玉龙雪山为北岳,它的脚下就出现庙宇,供奉雪山之神“三多”的神像。这里应该是纳西族离雪山最近的村庄了。

在丽江(九)

  后来,我从纳西纸书中得到证实,此地名叫“玉湖村”,1922年,美国人洛克来到丽江,一住27年,他把大量丽江的文章和图片发表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将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风光介绍给了西方世界,而玉湖村即是他的居留地,如今还存有他的大量遗物。1962年,在弥留之际,他这样写道:“与其躺在夏威夷的病床上,更愿意死在玉龙雪山的花丛中。”我亦挚爱这方山水,在“猴脑石”筑就的暖色村庄,清凉的山风划过脸颊,四肢舒展,百骸俱张。

在丽江(九)

  当我随手翻开主人家一本《阿摸热古家谱》,已然触摸到时光的温度。这部家谱记载了西南地区彝族阿摸热古家族的发端和迁徙史,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和风俗,主要的居住地在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一带,仅有的三支在云南境内,不知这本家谱如何出现这里,但我对前言里的一句话深信不疑,“按照大小凉山彝族的传统习俗,人死后将其亡灵送回始祖居住地。”而玉龙雪山,显然是纳西族人的圣山,他们的神灵“三多”,始终护佑着这一方水土,无论是纳西族、彝族还是洛克们,唯有不屈的信仰,才足以支撑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骨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丽江(八)
后一篇:在丽江(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