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三)

三
不知丽江人的慢生活始于何年,姣丽说大白天一般起得很晚,也就入乡随俗。十点左右,刘师傅的面包车将我们拉往玉龙县拉市镇均良村。在一路的攀谈中得知,三十出头的刘师傅也是纳西族人,年轻时去过浙江绍兴等地干活,如今回乡自营开车接待散客。
拉市镇在丽江以西,是滇、川、藏的走廊,古时西藏的茶马古道必经之途。刘师傅说,这里是多民族的交汇处,有汉族、白族、藏族、彝族,但大部分是纳西族。他指着远处高山之巅影影绰绰的建筑说,那就是彝族人的村寨。拉市是典型的“一坝一乡”,坝区海拔2400米,山区最高海拔3800米。山区土地贫瘠,他们却很少下来,很难想像如何过冬。四周是空旷的田野,夹杂着枯黄的草木,枯木间掩映着黄墙黑瓦,冬的景象,一片萧瑟。
我们在崎岖的乡道上缓行,在木楞屋檐下的空隙间穿梭,进入巷道,在一处院落前停车。这是其中的一处滇马场,土胚矮墙构筑的四合院,一幅老树、枯藤、矮马的景象,很像某部西部片里的场景。1953年出生的纳西族老人为我们引路,他说,这里推行集体经济,一家只养三匹滇马,这次轮到他家接待。在马背上我们边骑边聊。他的禾氏祖辈在木氏土司时期自湖南移民,他是第八代,易姓杨。第一代祖先本是汉人,发迹后娶了七个汉族、纳西族老婆,后代在此繁衍生息。这里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旱地多,水田少;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蚕豆为主,还有辣椒、苹果、冬桃、白云豆、山药等。
穿过村巷、乡道、土路,滇马扬起蹄子踩着沙土一路小跑,尘土迷漫,两侧的木愣房、玉米地、苹果园、腊梅、柳树、水牛、羊群都开始退后、消失。一路颠簸,不时有巷子深处的马队拐弯,加入到我们的纵队,远方山高林密,坡度越来越陡了。这确实有点像是传统马帮的路线,只不过,我们一路欢歌,只为风景而来。年轻人开始外出谋生,那些纳西族的老人、孩子依旧住在老宅院,依旧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说不上享受,但他们拥有着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河流、森林,依旧有着湛蓝的天和祥和的云为伴,他们继承了祖先留下的农耕生活,他们是自然之子。
如今丽江的旅游业拉动了拉市镇周边的集体经济,茶马古道这条由来已久的古丝绸之路业已废弃,可茶马古道、拉市海的旅游资源使村里办了好些马场、农家乐,村民们大多是同宗同祖的族人,各家各户出人出力,既使当地的建筑遗产、民俗民风得以遗存,又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生活条件。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化,在现代文明层出不穷的冲击下,一定程度上得以喘息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