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亮红月亮按
赵竹是我的一个晚辈。我第一次看见他时,他还带着红领巾被他老爸关在家里练提琴。看见我们一家人去,他爸说:我们大人说话,你带妹妹(我女儿)玩。他就会翻出一摞小人书和我女儿一起看……文革后他考上了贵州艺专学绘画,毕业后又考上了中央美院。有一年他放暑假回来,对我说他想要一件有很多很多口袋的衣服,可以把外出写生的纸笔橡皮都装进去。我就用土布给他做了一件有十几个口袋的夹克,连画板都可以装在背上的大口袋里,据说这让他的同学们很羡慕。中美毕业之后,他分回艺专当老师。那一年,我带学生去北京实习,正好他去北京考研。但是他对我说他对考研不感兴趣,去北京一趟纯粹是为了哄他老妈高兴……
赵竹举行过很多次画展,而我只赶上了这一次。我那天早早地就去了,趁人少,拍了一些画。细细地品评他的新作,我觉得他在过程中应该是自信的,愉悦的,陶醉的,享受的,甚至在他拘谨的个性之外,还流露出了于他不多的萧洒……所以我也感到很欣慰!
尤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没有把艺术概念化,没有硬弄出一个什么大耳朵呀,抹桌布呀、猪蹄狗尾之类的“视觉符号”来为自已贴一个标签。所以我一见到他,就把我的担心说了出来,他说:不会的。我就更放心了。
赵竹的画很多,我的话就不能太多了。再说我一“评画”,除了豆腐狗狗不笑地球人都会笑,当有自知之明:我闭嘴你看画,还要记得读他最后说的话啊。
赵竹的博客: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index/shooter

赵竹的妈妈高兴得眼睛都笑咪了。养了个争气的儿子,值得骄傲!

贵阳美术馆一楼大厅。
展厅在二楼。

“面对面”?“对面”?“面对”?寓意都有讲究。

肖像画的大部分是学生。


两侧是油画展厅。

猛一抬头,我还以为对面的那几个女孩要走过来。

这些模斗很尽职啊,一家一家地来。

虽然是个物质社会,但总有人热爱艺术。

右边是自画像:为啥子要丑化自己呢?只讲心灵美是不是?

注意:画面上除了画家的签名,还有模斗的签字。

正中那张是宋培伦老师。



画了很多人,但是没有我,我多心了!
右面是我的学生朱世伟一家,看样子很幸福。

咋个把我的同事画家陈红旗画成了转业干部!

正中是作者的自画像,我从来没有看到他穿过这一身?是刻意化妆成缅共的样子吗?

注意:中间那张有“围观者”的签名。


右面那人正在面对镜中的自己。

我发觉画家不喜欢画凳子。

注意那个黄衣服胸口前的那一块:油画也兴“留白”?

美女们的韵味还是很浓烈的。

哇,殷琪!拉手风琴的那个音乐家是吧?

痛苦而投入。

龙飞凤舞的笔触很有大将风度,甚至能够想象画家作画时的动感。
卜


我喜欢这几笔就画出来的围巾。

据说这些画都是在数分钟内成。


他妈问我她儿子的画好在哪里?我顺手指着这一张说:你看,他没有画凳子,但是我们知道这人是坐着的……



建议将此画命名为“小蝌蚪找爸爸”。

我特别喜欢她上衣的色彩。


“留白”者的放大图。


头发好蓬松,纱巾好透明,皮肤好细腻,女孩好漂亮。


这个造型很喜剧。
这里还有我的同事,学生和认识的人,给个“特写”吧。

陈红旗

朱世伟

胡军

宋培伦

饶湘平
“缅共”造型的画家赵竹。
贵阳的朋友们还能赶上,画展29日结束,大西门“市美术馆”,免费。
下面是画家的话,请大家认真阅读,深邃的思想,需要慢慢体味。
抽空底色,续写生存的实相:
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从童年至中年,我的此地、此在的连续生存经验,见证了一个非中心地域由沉闷死寂突变为喧嚣热烈的时代的种种表征。一切的观察和思考,令我在面对主流和潮流两大话语系统时,曾经相当困惑:我所“耳闻”的与我所“目睹”的总是如此格格不入,乃至一度陷入类抑郁症的危机之中。
所幸我所取得的绘画训练,使我从不断的直接写生中可以感知人性的真实,世界的真实。
在纷繁喧嚣的当代文化背景下,
绘画,这般“孓然的独白”何以可能?它曾经是客厅的装饰、家谱的图录、历史的插画和宣示教义的“墙上的绘本”。但机器的映像术将这种种冗余从美术史上剥离之后,绘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技艺”,“手眼传心”便水落石出地显现为其本质。作为“画者”,认清自己仍旧是一孤独的载体,便以“感觉”传递一己的生命价值观、世界观、情感观,从而可以建构出某种独立的美学理想。
写生,是一个直接注视生命及现实的行为:画者端详世界,打量人人,肉眼的观看纽结着心手的演绎。而我,希望在尽可能短促的突进式的作画过程中、在来不及矫饰的状态下,从每个脸庞和身型捕捉到某些可能性,它们或许是历史的刻痕,或许是文化的胎记,或许是时光的溃变,或许是命运的脉息……
从生活的泥泞中跃然而起:
艺术应该提交一份情怀,让我们可以从生活之流站开来,旁观一次叫做“人生”的这个东西。身处“人生”中,总是被绵延不断的事件驱迫着,不舍昼夜地向前赶路,不可能站下来,更不可能站到一边去看。好,现在,请看:那一个个身型,个个有气味,有重量,有温度,个个当然在精神上也都有追求,欲望和梦想(我和他们一模一样啊),他们饮食起居,他们直接了当地端然踞坐,他们就在对面,他们当然也会生病,煎熬,然后有葬礼和墓地……所有这些是我们人人为之,日日为之的。而当你一旦站在看客的角度,你的心中无法不咯噔一下,愣在那里。你仿佛被艺术之手突然推到一个结实而具体的问题面前:人生这样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地走一趟是为什么?
艺术的存在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就像前面说了,现实不提供旁观,可艺术却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旁观的机会,让我们产生了难得的对人生的思考,那样的作品一定不会让你觉得艺术多余。另一是,艺术肯给生活做帮手,而不是拿腔拿调,扭捏作态,也完全不再拿自己当成个天大的事,时时要凌驾于生活之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