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亮红月亮按:建议先读《青涩年代》,再阅读下文。
虽然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我的博客上“放话”,用“总有一天我会写写‘粉红月亮’的故事”来吊大家的胃口,但是说实在的,写这类陈年旧亊一是太累(当然是指“心累”);二是顾及到当事人的感受,写了也不能发出来不如不写,所以这心思一直停留在嘴上而未动手。直到这次找到他,才在心绪难平的状态下仓促提笔。
我是2011年1月10日的上午十点过“找”到他的。那是一个凝冻初降的早晨,我十点钟打通了他儿子的电话后,他儿子说他爸怕辐射不用手机,叫我十一点再打电话到他家去找他。但我一分钟也没等,定了一下神就把电话打了过去找到了他。我们一聊就聊了一个多小时,天南地北无所不谈。
放下电话后,我长叹了一口气:总算找到这个人了,他还活着!他说除了“三高”,他还有XX病、XX病、XX病。我说我这次回国检查身体大病倒没有,就是装了N颗假牙,他说他的牙也有问题,耳朵也不那么灵光了。我们谈到家人朋友,生活琐事,甚至还提到身后墓地,遗体捐献等等……是呀,岁月不饶人,话题变了我们都老了。如果不是他说我“几十年消息全无”,我还真感觉不到我们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联系了。
那天吃中饭时突然停电,地面上全是凝冻滑得像个溜冰场,我就是想躲到我弟家去都走不了,只好冲了热水袋坐在被子里半闭着眼睛继续上午的电话“回忆往事”……那时我还没有确定我会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到了晚上十点钟,我上床都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心潮澎湃起来,觉得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心里实在堵得慌。于是我坐在床上挑灯夜战,边叹气边流泪一直写到半夜两点。
第二天早上,我打电话告诉他,说我流着眼泪写了一夜文章的经过,他劝慰我说“事情都过去了,不要哭,看见你高高兴兴地生活我才高兴。”我问他我可不可以把这篇文章发到网上(他并不知道“博客”是什么东东)?他说“你喜欢发就发吧。我都七十岁了,哪里还在乎这个。”我又试探地问她“那你太太呢?”他说“她也是快七十的老太婆了,更不会在乎的。”
我又对他说“那你要帮我找一张你的‘学员’照发来,你以前给我的被我全烧掉了。”
他批评我说“你咋这么‘小气’,你的照片我全部都保存得好好的啊!就连我哥和你妈妈和你拍的照片我都还留着的”
(我今天才找到了这张照片,他不和我“好”了,我就把他哥哥也“卡嚓”掉了。)
我说:“你都‘不要我了’,我还留你的照片干什么啊?”
他叹了一口气说:“那是什么时代啊?故意气我不是!”
我说“不管了,你帮我找一下,我要你在军校时戴圆盘帽的那张”。
我还补充了一句“要带微笑的那张哈。”
然后我就发照片的技术问题教了他半天,讲得他一头雾水。他说等他找到照片后,再让他儿子和太太去弄,他太太还能上网玩点游戏,他是连开机都不会的那种。
74年我去昆明出差的那次,我就见过他的太太,还在他家吃了一顿饭。准确一点地说,她太太在刚刚认识他的时候,就在“读”我们的故事了。那一年他毕业分到X医院后,因为和我“被”分手,心情是十分地沮丧。正在这时候,他未来的太太来到他的身边讯问他为什么事那么不开心?他便把我和他的故事讲给了她听。这样的故事往往一两天是讲不完的,等到讲完了,他们也就成了“好朋友”。所以,关于我的存在,他太太并不会感到意外。但是要让别人去写她的丈夫和另外一个“女孩”的故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这次如果没有他的太太的首肯和大度,我即使写成了也只能表示尊重而放弃,大家也就读不到这个还算感人的故事了。
到了晚上,我等不及他的照片,用“八一”军旗的图片替代,留了个位置就先把文章发出去了。

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新浪网的小编辑们把这篇文章推荐到首页,还添了个新标题叫《比山楂树更美:退休教师追忆青涩爱情》,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与留言。本来我写完这篇文字如释重负,我是开心的!没想到却让更多的朋友流了泪。而我在回复朋友们的留言和不断修改的过程中,被大家的情绪所感染,被自己的故事所感动,也在日日“以泪洗面”一直伤心了好几天。直到今天都还陷在这段回忆里,要是真的写成小说,我怕是要得抑郁症了。
当晚我大弟弟在我的博客上读到这篇文章后,也是心绪难平,还找到一张当年我在昆明黑龙潭拍的照片发给我。这张照片的后面写得有“74年6月”的字样,我才发现那年我不是“文革结束后去的昆明”,而是在“文革后期去的昆明”。(那时我正在兴义建筑社当一个工人,和他的社会地位已经是“天上人间”了。)我们分别了不是33年而是36年,难怪他以为我“玩”失踪呢!

看见这张照片,我慢慢地回忆起来那天是他在休假,他太太要上班,是他单独陪我去的公园。照片是请师傅拍的,当时我站在那里还开玩笑地问他“你还从来没有和我一起合过影,要不要过来一起照?”他说“你逗起闹啊!你自己照吧!”我说“不怕得,我还叫你叔叔嘛!”
所以我照片中的表情是在对他说话。难怪我弟总说他是个“老实人”,好像就是我不不老实一样。
《青涩年代》发出去的当晚,我通知他上我的博客读了文章。我担心会不会有什么人提醒他:“这个人和你几十年没有联系,人都没有见着一来就找你要照片。现在网上骗子那么多,不得不防啊!”所以,我让他先读到我的文章也有让他“放心”的意思。但是那日一天没动静,第二天也没有动静,我心中有些忐忑起来,又不好意思老打电话去催。一直到了晚上八点,电脑“滴滴”一响:他的照片发过来了,我好高兴!网名是什么什么的“蛤蟆”,一看就是从他儿子的邮箱发过来的。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急急忙忙地处理照片传了上去。加上了这张阔别了四十多年的照片,我的《青涩年代》就更完整了。
写完《青涩年代》我释然了,这是一段沉重的回忆。正如我在上篇文章的末尾指出,之所以把这段“个人隐私”公之于众,是在于这段故事并非只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那个时代。把这些伤痛记录下来告诉孩子们是我们的责任,这与“勇气”无关。正如网友迎春大姐所指出的那样“这段故事不只是属于你一个人,而是属于那个年代所有的人。”所以我认为我有责任把它写出来与网络共存亡!在故事里“我”已经不是“我”,我仅仅是这个故事的“载体”而已。虽然有很多电视电影、文学作品都写到过这类题材,但因为“太感人”反而让受众疑为“假”的,“编”的。我早就想站出来说“一点真话”,果然,小朋友们读了我的故事就觉得像看了一部“老电影”,看了一本伤情“小说”一样。
直到这几天还有同学朋友学生打来电话发来E-mail,他们在为这个故事所打动的同时,也为告别那个时代而感到庆幸,希望不再因为政治的原因而断绝美好的姻缘。至于有些朋友表扬我发表这篇文章的“勇气”,我还真不敢当。长期以来“夹着尾巴做人”的家训,使我非常之的谨小慎微。别说是怕树叶掉下来会砸到头,就是树叶上的灰尘被风吹下来我也怕呀!当了半辈子的“负数”,到了七十年代后,我们这类人的“标签”才逐渐淡化,算是从“负数”升到“零”吧,所以“胆小”已经成了“惯性”!
这两天,我在和亲友们的集体回忆中,又想起一些细节,比如我爷爷对他的看法;我妈妈对我“早恋”的态度;我们信中的内容;什么情况下“私定的终身”;我的长辈们如何反对……等等,我会抓紧时间补充完善,写完了会再次把《青涩年代》置顶呈献给大家。今天我和我的八十老姨通电话时,她听到他的名字,不但记得他是谁,还想得起当年他来我家有什么“企图”!还问我他几时来贵阳,要是来了要和他见上一面,我老姨还说“他怕是已经老了!”
在“见与不见”的问题上,有很多朋友给我作了分析,也提出了许多建议。我想见他断然没有“再续前情”的可能,当年的故事早已经如浮云般散去。见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一起回忆往事,把这个故事写得更加圆满,向我们的下一代的下一代有个“符合逻辑”的交待。如果他脸上的皱皱太“梗”我的眼睛,我可以低下头不看着他的脸说话也成,只怕是我的一脸沧桑先就把别人吓倒。我现在想起他来的时候,还是当年那个身着绿军装的“十八岁的哥哥”的模样。一个老太太的眼前总是飘浮出来一个小伙子的身影,这种感觉真真是非常非常的奇怪!!!
所以等到明年开春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他。放心,我不会迷恋哥,我明白哥只是一个传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