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找“春天”的踪迹,弟弟开着车带着我和他媳妇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一直到了贵阳东北面的“巴喇谷”。

我知道贵阳的近郊有条“巴喇河”,还是在我“下乡光荣”的六十年代。因为当年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下乡知青,就在
“巴喇河”流域战天斗地。

但是我并不知道“巴喇河”流域如今已被开发出来,成了一个盛极一时的避暑胜地。遗憾的是还没有等到我去领略它的曲径通幽,它就STOP了。

“巴喇谷”除了它的山水秀媚而外,据说这里还是当年红军进攻贵阳时经过的通道。在这个石砌的“炮楼”顶上,还塑着一面红军的旗帜。

只是旗座子上记载着这段历史的小字已不可辨认,只有这一面的大字还可看清。

我们在征得留守的那个老人的同意后,从石楼的侧面进入景区。实际上这座石楼就是一个当年的“售票处”。

顺着铺满落叶的石阶拾级而下,进入眼帘的是一派落寞与苍凉。

弟弟站在一座两面扶手都没有了的小桥上拍什么呢?

呵呵,我壮着胆子稳住脚步跟过去一看:别有洞天啊!

弟媳说她曾多次来过这里,这个山沟曾经是个充满欢歌笑语人声鼎沸的避暑山庄。

弟弟问我要不要进去看看,我有点害怕又有点好奇。
弟弟带头,沿着山崖上的羊肠小道先下到谷底,就忙不迭地对着巴喇河举起了相机。

然后我们三个人又沿着浅水滩边的小道,一前一后地走了进去。回头一望,呵呵,这不就是刚才弟弟站的那座没有栏杆的景区小石桥吗?

而我头上的这座大桥才是真正的公路桥。

被遗弃的楼房看起还很亮丽很崭新。

可惜窗户上的所有玻璃都荡然无存。不知道是人为,还是风灾。

临河的游廊上的木栏杆,也不在了。

这个景点据说也还是风光了好几年。

顺着山道穿过这个涌动着暗河水的山洞,里面还有河床与峡谷,楼台与亭阁。

我们走到洞口,因为河边的小路年久失修“脚都放不平”,走起来很吃力,而且危险。在我和弟媳的坚决反对下,弟弟只好很不情愿地撤了出来。

我们再次进入楼房,看到很多人为破坏的痕迹。

是呀,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爱护公共财产,不知道私有财产也是应该受到尊重和爱护的。

这座楼房的框架还是好的,小包间的结构很适合做宿舍。我们异想天开地实发奇想:把它买下来做成“老年公寓”?

月黑风高的夜晚或许更适合拍“聊斋”之类的电视剧!这一说,俺缩起双肩脊背上竟生出些阴冷来。

据说让这个景点停止运作的原因,是因为雨季附近出现过“滑坡”。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是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从另一面来看,固然是贵州不缺山沟,可也经不住这么糟蹋啊!

即使把这房这坝都拆了,这山沟还回得去它曾经的模样吗?真不知道早些时候立项时是怎么论证的!

我们临走时,看见有四个年轻人来此游玩。

沿着来时的梯坎,我们又回到了公路上。

留守的那个老人指着河边一块才平整好的地面对我们说,那里要修一个“洗衣厂”,把贵阳市所有的餐馆的桌布餐巾都拉到这里来洗。我惊诧道:不怕污染啊?

我突然想到,这里修了“洗衣厂”,那废弃的楼房也许正好做工人的宿舍和食堂吧!唔,半年以后再来看看,这里有了厂有了人又会重新热闹起来。只不过来的人不是来打麻将度假的,他们是来干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