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阿凡达》在全球一上映,女儿就特意打来电话叫我一定要去看。稍一打听,买高价票的之,通宵排队购票的亦有之,一票难求哇。
我算是找到了一个“不去看”的理由就把这事放下了。
之后忙着过春节,贺岁片迭出,再加上本花甲老太太我早已过了为一场电影而激动的年纪。另外呢,还有一个不好启齿的原因,就是花八十元去看场电影,我还是有点舍不得,有点抠门心理。
打从贵阳有了“豪华影院”之后,我只去看过一场“金刚”,那已是三年前的事。当时我已经拿到签证正准备出国,想在国内看了免得去美国看会花更多的钱。
谁知到了美国才发现两地票价的“绝对值”基本相等,国内的电影票价已与国际接轨。后来在美国待了一年之后我满了六十,享受老人票,才六美元只合人民币四十余元(全天票价),比国内就更便宜了。
这次去电影院看“阿凡达”,才知道贵阳的电影院对老人也是有特别优惠的:14:00以前50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20元。只是按照这个规定,麻烦的是为了享受廉价电影票弄丢身份证是件很不合算的事;遗憾的是为了了享受这张廉价电影票,老人只好独自去看电影。而不能像我在在美国时,总是一家人去看电影,“各买各的票”:两个外孙买儿童票,我买老人票,女儿女婿买成人票。看完后大家还会去哪里吃一顿饭,顺便聊聊对电影内容的感受,那才真叫其乐融融呢!
11日那天,我在《贵阳晚报》上偶然读到一则消息,说本月15日“阿凡达”在贵阳影院全面下线,不再申请“放映密码”(?)了,于是我才知道这部电影居然还在演。
于是我决定第二天一定要冒严寒战酷暑去看这部电影。而且在“电影消息”的栏目下,还特别说明:庆祝“三八妇女节”100周年,3月9日—31日所有女性观影一律4折优惠!哈哈!真仍天赐良机!等来等去,等来一个大便宜。
第二天中午,吃了午饭磨磨蹭蹭快两点了我才出发。到了小十字的“世纪星光城”买了一张4:20的电影票。打了4折,花了24元。
但却被告知:还要另付120元,其中20元为租金,需要租“专门看3D电影的眼镜”,此项不打折;100元为押金,看完电影完璧归赵即退还。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眼镜损坏赔偿700元”的补充说明,明显地有着逻辑上的错误!
看到台子上的这个牌子,我觉得很有趣!看电影居然要租眼镜!
我问那售景员:不租眼镜能不能看?答曰:不能!再问:我买的是不是3D电影票?答曰:是的。我说:我买了你的3D电影票你却不能让我看到这电影。呵呵,岂非怪事!若以此推论,进公园要租座椅,进饭馆要租碗筷,进咖啡店要租杯子,进理发店要租“斗篷”……
当我发现新鲜事物习惯性地拿出相机一按的时候,那黑衣女士当头棒喝“不准拍!”我说你这里不过是一个公共的娱乐场所,如果不准拍照,应该有明确的标志!她问我是哪个单位的?居然想叫我删掉我拍的这两张照片。我回答她道:美国警察都不敢删我的照片哩。我拍就拍了,你去告诉你们经理黄老师在此拍照片……这一下镇住她了,她怕我是她们经理的朋友便不再咆哮。俺遂扬长而去!
出了这“星光影城”,抬头一看,对面还有一个“银座影城”。一看那门口的横标,给女士们的优惠是半价呢!真是面对面的叫板啊!
时间还早,在小十字的地下商场溜了一通,没我到什么可买的东东,便上去买了份报纸拿到七楼的影场休息厅去坐等。
4点钟,服务员口头吆喝可以入场,并叫大家在门口排队领“眼镜”。一个人发,一个人在电影票的后面写下眼镜的编号。看完电影后依然在门口还眼镜,一个人检查是否完好,另一个人盖章认可“收讫”。再到一搂售票处退押金,此是后话。先说那会儿我进去一看,全场坐位96个,本场观众约三十余人。是该下片了,没几个人,再放就亏了。
这“阿凡达”的名字译得很好记,总让我想起那个维族笑星“阿凡提”。电影的主题很单纯:为争夺资源而战;故事很老套:“卧底”变成“叛逆”;结尾很主题:“弱小”战胜“强大”,“正义”战胜“邪恶”……那为什么这么一部电影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票房业绩呢?原来是它的“场景”,亦真亦假亦梦亦幻,犹如新瓶装老酒。
故事未必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也未必感人至深让人热泪盈眶,但电影始终是“视觉艺术”,所以这种大制作的主要手法就是“视觉冲击”。而家中那半个平米的屏幕,实在是“冲击”不起来,所以这类电影自然就是“电影院”的宠儿了。
看完电影七点过了,天已擦黑。走出影院几步,才想起“退押金”这茬儿。
回到家儿子问我怎么样?我说“好看!只是太贵了,如果不是遇到打折,看场电影就要花去我一天的工资,只能偶尔而为之吧。”要看“折扣电影”就一定要赶早,还是那句老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年青时,看场电影是平淡生活中的一席盛宴,现在老了有时间天天看电影却又舍不得花钱。
其实只要电影真的好看,一个月看一场还是不会“破产”的。何况于人的年纪大了,缺乏想象力容易老年痴呆。或许借助电影能让我们重新获得一点点对生活的激情,一点点对未来的憧憬未必不是好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