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亲奶奶是爷爷的二太太,成都人。她是个小脚,站得不稳走得不快却做得一手好菜,我想这也许就是我爷爷喜欢她的根本原因。
我从小就是奶奶的“小尾巴”“小跟班”“杵手棍”,奶奶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我呢?两分钟找不到奶奶,就要大喊大叫起来。
五十年代,奶奶是家里的主厨,她每天下午四点钟就要开始做饭。她先是把煤火弄旺,煮饭的时间就摘菜。奶奶不放心别人,一定要自己亲自洗菜切菜。她总是把切好的佐料放进一个个的小碟里,切一样菜擦一次砧板擦一次刀。经常被爷爷取笑她“做小菜何须摆大排场”。我长到5、6岁时,已能帮奶奶做点事,除了“传口信”“递扇子”之类,其中一项奶奶最离不开我的工作就是:在她坐在灶台前做菜时,为她递菜递碗递佐料。
奶奶一口川腔,操四川话当然做的是四川菜。因为我的童年几乎天天守着奶奶做菜,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几招。奶奶六十岁就去世了,那年是六一年,我刚上初一。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人们把那段时期称作“困难时期”。
这道“炝黄瓜”,就是我在奶奶的手里学下来的。文革中我曾借别人的“家常菜谱”来抄过,似乎没有看见介绍过这道菜的做法。
这次亲家一下子给我送来好几条青翠的小黄瓜,一时间吃不完,怕糟蹋了,遂做成这道“炝黄瓜”。拍了照片记录在案一为纪念我的奶奶,二为推广这道小菜。
1、 把黄切成1cm见方,6cm长的条状,用盐腌之。
五分钟后用清水淘净滤干备用。

2、 葱节、葁丝、花椒(或花椒粉)、干辣椒一切二待用。

3、 调料一碗:酱油醋、糖味精调匀备用。(如用花椒粉,可放在调料中)

4、 温油放入辣椒段,闻香即可。(如用花椒,可在辣椒之后下锅。)

5、 炝炒黄瓜,重在一个“炝”字,但黄瓜不能炒熟。

6、 略翻三五下,倒入调料搅均即可。

“炝黄瓜”一般不吃热的吃冷的,可以倒在盒子里将就用那调料汁再腌一下,入味效果更佳,所以我总是上顿做好下顿吃。
这道“炝黄瓜”如果做得好,口感是脆不是绵,闻着有炝锅香,吃起来是“酸甜麻辣咸”,绝无苦味也。
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不研究什么“菜谱”,而是靠着在奶奶那里偷师学艺的招数,做得一手“好菜”。至少在我女儿、儿子的口中,还算是好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