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唱了很多遍“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才第一次坐上海船的我来说,一上船除了新鲜感让我兴奋不已之外,还有一股子打了鸡血一般的亢奋在推着我上窜下跳。
在四边环水的航行中,无垠的大海很快就变得熟视无睹让人乏味。我决定调整一下关注目标,仔细地参观一下这艘大船。

尽管女儿说:老妈你不要激动,我们有足足一个小时在这船上干耗着,只怕你一会儿就会觉得无聊。

我嘴里应着她的话,声音未落就上到了船顶。呵呵,这些喜欢阳光的乘客,已在大庭广众之中脱得赤条条在此落座暴晒。

沿着船顶的两侧,有很多这样的白色条椅。坐的人不多,显得很稀疏。

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大海和阳光。

静静地坐着看海,真是无言胜有声。

这边更有人席地而坐,看报聊天怡然自得。

嘿嘿,我发现船顶还有一道楼梯,有人在攀爬,决定直上最高处。

路过救生艇时,我顺手“扫”了一张,这颜色很鲜艳客易被发现。以后万一俺不幸落水,一定要爬在它上面,一定不能独自乱漂,让来“捞”俺的人找不到俺。但愿航行顺利,千万不要用上它。

船出了港口就有点颠簸起来,我摇摇晃晃地登上了轮渡的最高点。

如果停车的甲板是第一层,第二层是餐厅,第三层是酒吧和露天餐区,那这里应该是最高的第四层了。

两个ABC和女儿女婿也都上来了,女儿为我们拍了“到此一游”。我们的对面就是驾驶室,里面很大但“谢绝参观”。

女婿和船长交谈甚欢,见我走过去问我是否要和船长合个影?我说好啊,不过你要告诉他:我要放在我的“博客”上的。
船长很大气,他说他乐于让中国人认识他。

到处都有兴致勃勃的观海人。

这雪白的船尾很引人注目。

我现在看清楚了,那个开吉普的“玩家”的车顶上右边的是“滑艇”,左面是个“行李盒”吧?!

最后的一辆灰色骄车是我们家的,我们最后上船,现在却车尾对着船头停了。

船尾比船头好看,行船激起的浪花好像一条长长的尾巴紧紧地跟着我们。

看着这“白尾巴”,突然间,一首五十年代的苏联歌曲在我的记忆中活跃起来:“祖国的河山遥遥在望,
祖国的炊烟招手唤儿郎。秀丽的海岸连绵万里,银色的浪花也叫人感到亲切香甜。祖国我们远航归来了,祖国我们的亲娘。”
可惜俺不是去“远航”,这船也不是回中国。我很遗憾。

激动了四十分钟,我才去三楼的酒巴里坐下。

两个ABC沉着冷静,该看书的看书,该吃饭的吃饭。也许真的是她们生在美国看的都是好风景因而缺乏对比而产生的美感,远不及她们的外婆那么激动:看到大海想起贵州大山里的乡亲,看见宽松的酒巴想起中国拥挤的商场……
尽管那天风和日丽,大船行到海上走得还算是平稳。不过顾左右而看之,海平面在“窗框上”一上一下的移动,才让我“看出”这船其实还是晃动得很厉害。

2:55 轮渡即将靠岸,海中出现了一些“导航线”上的参照物。

3:10 远远地,已经看见德拉华州的陆地。

这是3点钟从德拉华州那边的港口出来的对开的渡轮。如此算来,这条航线上至少应该有四艘轮船在航行吧?!这个成本不低哪。

据说收费是小车$58/每辆,乘客是$8/每人。以美国人的一般收入来看,的确不算贵。但沒有一定的车(人)流量,轮渡公司就要亏本了。

难怪他们把这船打点得如此舒坦,就连我也不请自来地为它作宣传。不过对于没有出过海只是想体验一下大海航行的朋友来说,花$16坐它一个双程来回,就可以享受两个多小时的“海上风光”,想想的确不算贵,至少比坐动辄就几百元的“游轮”经济多了。
闲话少说,德州在望。

人们纷纷回到甲板上自己的车前,开起冷气准备登车。
我们前面的这位单身小伙打开车门,竟从车内牵出一只大狗在甲板上溜达起来。我起先还在怜惜他一个人好孤单,还在猜测他是不是去会女朋友……现在才知道,有狗狗陪着他一样很受用,他也不孤单,至少狗狗比女朋友好侍候多了。(开个玩笑,女士无恼。老美的确视狗狗为家人)。

人到码头船靠岸,俺这好享受的价值八美元的“处女航”到此结束。
我想,大海行船就这么回事了,以后还有沒有必要花它七、八百美元去坐几天几夜的游轮在海上去漂呢?!当然如果有个可心的朋友陪着又另当别论,呵呵。

3:20
全家在甲板上集合。临上车前,我去揑了揑那粗实的锚绳(俺不知道它的专业名字)随手拍了这一张我最满意的色彩明快的照片。

不知阁下以为俺此行如何,照片如何,“款”得如何?!
(注:地方土话,把能“吹”者,形容为“款天壳地”是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