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竿风月系兰舟 |
南内墙东御路旁,须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温庭筠《杨柳枝》
一年,陪朋友带旅游团,由首都机场接上满满一车老外,沿机场高速进城。朋友念念叨叨讲解几日行程安排,忽然指点着窗外郁郁成行的柳树杨树说,这两样树木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象征着依依惜别。一众金发碧眼们闻言赶紧探头探脑往窗外张望。
之后的几天里,总有人动辄看见成片种植的花花草草就要提问,这个代表什么啊,那个有什么涵义呀?
因“柳”与“留”同音,便生出不忍离别之意。
我们的文化,最爱于含隐不露中,徒然耸出一条触角来,直令你刹那间顿感会心会觉。中外通吃。
以杨柳比拟女人,拖喻别情,借指阴柔,最早的发端已不可考。细想来,确少有哪种树木能如柳般,这等的柔媚可人。管你再怎样钢铁心怀,都会被它拖拖沓沓的袂角发梢照拂到一些些。
当年左宗棠抬棺西征,沿途自甘肃到新疆,种下一路一千多公里的柳廊。去时弱枝纤纤,归来已是绿意葱茏。如此这般“新栽杨柳三千里”,情意又岂只是“引得春风度玉关”呢(王震诗)?
《杨柳枝》词牌,又名《折杨柳》、《柳枝》,也是由早前的乐曲发展而来,一直能上溯至汉武帝时的曲子《折杨柳》。至唐,笛子曲得以发扬光大,上到皇帝唐玄宗,下到黎民百姓,对笛子曲都颇多偏爱。其时的文人们更是争相赋诗填词,为这优美的曲调锦上添花。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张九龄);》“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等等,能想起来的“折柳”诗句还有许多。
再早的还能追溯到《诗经》,《采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多生长水畔,堤岸上,道路边,枝条极细软低垂,又兼有挽留之喻,于是古人便发明了临别折柳枝相赠的风俗。
仲春时节,我打点好行装即将远行,你牵着马儿,送了我一程又一程,终于城也出了。灞桥边,满堤拂柳,摇曳,摇得就象你我忍了又忍,定了难定的心绪。那烟霞般衬映着的杏花,细看已是花事将尽......
是你还是我?抬手折下一根柳条,朵朵茸茸柳叶轻轻勾牵着宽大的罗袖。举至胸前,植物汁液的清新香气,是闻得见的生命的脉息律动。
故乡的柳啊,带了它走吧,植在你所往的异乡庭院中,思念便可浇灌它茁壮成长。
柳,让离去的身影,悲伤得如此唯美。
前一篇: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