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食色行住烟火气 |
刚从香港回来,还来不及收拾一地零落的记忆,偶然间,又看到一篇暗示上海人排外的文章。抿一口涩舌的普洱茶,抽出半个钟的时间吧,咱也来聊聊这个话题。
所谓群体归属感,指的是个体自觉自愿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表现为,从行为上到思想上都希图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并维护该群体的利益。
以城市为疆界,划分出来的群体可以称为上海人、北京人、深圳人、香港人,等等。不难理解,作为群体内部的个体,为着本群体的利益对群体以外的个体表现出排外行为,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有时还是无意识的行为。应该不足为奇。但为什么人们依然如此热衷于谈论上海人,或是哪里人排外这样的问题呢?
几年前,我们几个闺蜜死党在上海聚会,住在已经搬迁到上海定居的闺蜜小Y家里。本来以为,此聚必得欢欣融洽到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地步呢,不想却由于小Y的“变质”,徒生了许多嫌隙不快。
小Y请我们几个北京妞下馆子,路上不停地说那馆子多好多好,搞得我们馋涎欲滴。及至,抬眼一看,不过一港式快餐小食连锁店,北京也有。席间,小Y欲表现出对中国茶文化之精通,还闹了指鹿为马般的笑话。
言谈间,我们意识到在北京时本来颇豪爽恬淡的小Y,已经变得很物质,简直张嘴闭嘴谈钱。她家房子多少钱,车子多少钱,还不会走的小孩买鞋子花了多少钱,甚至,数落婆婆拿了她钱还跟她闹矛盾。其实小Y的变化亦在情理之中,上海是个现代化大都市,不讲钱当然寸步难行。
只是那以后,小Y家里,我是不常走动了。偶尔出差去上海,也是酒店住下,办完事,街上吃点南方餐食,便打道回府。
其余,对上海认知极少。
读过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大约对上海的偏见多少源于此书。上海人有否排外,尤未可知,倒是对书中范妮一家那种崇洋媚外没脊梁的上海人十二万分不屑。文字间所谓的上海式风花雪月丝毫没能打动我,相反,倒使我坚固了决不可以掉进那滩表面上覆着一层花瓣的淤泥坑的戒心。
一直以为,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一路妄图寻觅的,亦不过是心灵的故乡,归属而已。只是总未找到。以前不大理解那些拥有强烈故乡归属感的人,那些别人一问,立马能自豪地扬起脸孔,明确讲出自己是哪里人的人。
朋友小H嫁给了香港人,原本一句粤语不会说的大连MM,如今成了满嘴流利鸟语的本地港婆。为着省钱,带着小不大点的孩子坐火车回老家探亲,途径北京转车,在火车站与我总要见上一面。
西客站广场上,或躺或坐着许多人,小H指着那些人告诉我,她的宝贝刚刚被吓坏了,北京真脏,到处都是“黑衣”(粤语“乞儿”)啊。那脸色,简直拿语言描摹不出。本待反嘴说她两句,想一想,还是忍了。
前两年,头一次到北京来的人,都会诧异于北京出租车的破烂,如今出租车夏利换现代了,又有人开始笑话北京老地铁的陈旧,怎么连空调都没有啊!总之,你是首都,就该样样超前。每被质问,我都只笑笑。
今天中午吃饭,同事A姐小脸通红地诉说着自己昨晚跟两个上海朋友的一场舌战,趣味横生。
先是上海朋友笑话北京女人不顾形象素面朝天粗枝大叶,自夸上海女人精致讲究,哪怕下楼买个菜都要化妆修饰一番;小A姐立即反唇相讥,说北京女人就爱舒适自然,经常化妆恐怕还会加速皮肤老化。
上海朋友又说北京人爱讲政治,连出租车司机都搞得跟国家总理似的通晓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小A姐急忙辩解说,那是北京司机热情,爱说话,闲聊总不能上来就问你家柴米油盐,大姐你贵庚几何吧。
最后,上海朋友显摆自己戴着的名表,穿着的名牌时装。小A姐一脸不屑一顾,说我家住别墅,能单辟出一间屋来专门放衣物,衣服多到每天出门都发愁不知道要穿哪件呢......
就想起这次去香港,朋友笑话我够老土,居然还戴着几年前款的雷达手表,抬起手腕让我好好欣赏欣赏她的新款帝舵。可惜啊,咱那颗早已返朴归真的小心脏,根本对这些玩意儿再也没了激情。
在一个群体中浸淫时日长了,不经意,便会感染到其特有的气味。自己兴许不觉得,但再看别人,便总觉得好象哪里不对劲,排异心理油然而生。
前些天曾经跟婆婆抬了一杠,起因相当好笑。婆婆是宁波人,买来小油菜,指着就叫上海青。听到我这个北京媳妇耳朵里,不知怎么就有些不大舒服——油菜就油菜呗,大江南北,哪里没有,干吗非叫上海青啊?
婆婆又教我做菜,张口闭口说上海人都是这么烧的,云云,迫得我终于隐忍不住,噼里啪啦狂说了半天上海人的坏话。哼哼,上海人最小家子气,买排骨就买两块,带鱼就拎一条,请客吃条海鲈鱼吧,还要斩作两段分两天来吃。真是口没遮拦。婆婆被我说得哭笑不得,好半天才问,孩子,你是不是对上海人有成见啊?
如此强烈的排异现象,恐怕最常出现在上海人与北京人之间。关于上海人与北京人的种种有趣差异,相信别人已经写过很多文字了,不妨找来读读。除了好玩,还真不会引起什么不快。
本来地域群体的差异现象,十分富有戏剧性,作为茶余饭后闲聊侃山的谈资,没准儿还能为言者加点见多识广分。中国如此,外国亦然。
有次接待几个来公司访问的美国工程师,他们家都在美国北部。熟了以后,发现他们有样比较特别的幽默,就是专喜欢模仿美国南部州的口音讲笑话,还附带表情动作,活灵活现。再聊多了,又发现他们除了借机嘲笑南方人,嘲笑他们的口音,他们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还是要表现出自己的幽默感。作为听者,我起码未觉得有何不妥,估计南方州的人,也以笑话他们北方佬为乐呢!
排外排异,起码说明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仿佛牡丹、玫瑰各有其美其香。去好奇,去玩味不同群体的差异现象,于乏味人生添点乐子,甚至偶尔调侃一二,都不为过。倒是特别去强调,甚至耿耿于怀的,就会显得缺了几分涵养。
前一篇:我狐汉三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