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报上看到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中国作家与现实的无奈》,破例转过来也给大家看看。咱们虽然都不是什么作家,但基本上还算得上是关心文学的人,最起码是积极主动的读者。抽空跟着思考思考,没什么坏处啊~~
《中国作家与现实的无奈》 作者:吴韦材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的原主任雷达,10月8日在中国新京报发表《现在的文学缺少了什么》一文,文中指出,当下中国文学尽管有些口碑不错的作品,但与国际上公认的伟大作品相比,仍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把握,直接导致文学的精神超越性的力量不足。
雷达所指,正是当代中国文风一个极为明显的无奈事实。
他对此无奈事实给出的最主要原因,是在大众传媒和大众消费文化兴勃的今天,一个中国作家如果用十年二十年才写一部小说,就跟不上商品文化的节奏,会快速被遗忘。
这形势迫使中国文学进入一个快速批量生产时代,更有人将此称作“逼迫创作”。
于是,逢迎读者及市场的写作现象就普遍起来,而真正带有创作理想的生命写作、心灵写作、独创性写作较少,这现象直接影响了文学的成色和品相。
除此之外,雷达也认为在商业化、快餐化盛行的复制时代,许多作家都陷入“欲望之海”和“现象之林”而不能自拔,他们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洞察能力与对自我的超越能力。
好些作家的作品不断面临重复却又无可奈何。这种重复,缺乏精神探寻的递进性,也展现不出心理与思想的历程,造成深刻性与创造性的缺失。
非因快餐文化的存在
上述因素造成了极大影响是毋庸置疑。但事实上这种商业化及快餐化,也并不只是影响了文学,它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不过这种影响,却并非中国社会独具。
日本就很商业化及快餐化。大部分西方社会亦如是。那为何其他社会仍能容有相较上更多数量真正创作的作家?难道他们就不必逢迎读者及市场?
笔者认为,关键还是作家在社会里面的生存及待遇。
当一名逢迎市场的商业作家,或当一名逢迎体制的插旗作家,这两者在中国都是能“吃得开”的。反之,真正带有个人生命探讨及感悟、具有较强独创性的心灵写作,却没多少出版社愿意去冒险投资。
再来即便出版了,也没多少学者愿意花时间及精力去做积极的评论工作,那就遑论进行有规模性及有系统性的市场推介了。
遗憾是,这种“养不起作家”的情况,社会多年来也无任何进展。
中国并非没好作家,也并非在充斥时尚信息、致富绝窍、揭秘探奇、肤浅情趣的泛滥出版海洋里毫无好作品,而是这些挣扎的佳作都缺乏国家及社会的实质性支持。
助长就需要灌溉,自生自灭,那就是野草式命运。文学如此,艺术也如此。只要真正公平、客观、宽容并尊重创作的机制还没醒觉及完善起来,勇于创作的作家生活难以稳定,毫无保障,他们又如何照顾创作呢?
文学奖是鼓励与肯定
日本及西方社会里,无论是国家级、社团级、学府级、企业级、每年的文学奖项不只数量多,不少更是历史悠久且拥有一定的权威性及认可性。
文学奖也许不可能一朝一夕像捧“超女”那样把一个作家捧出来,它们也许仍须共存于商业化社会里,甚至需要互相碰撞与磨合,但它们同时也为真正的创作文学提供更多洁净的空间。
这种实质上的支持与鼓励,其累积成果是无可限量的。归属于这种创作的读者及市场也可以由此开拓及扩展,甚至能把创作的意义在社会上给予正确认同。
只有在这种受到尊重,生活有保障,甚至能拥有文学理想的环境条件下,作家才会觉得,即便创作是如许地孤独,自己也有能力支撑下去。
现在的中国文学确实缺少对正面精神价值的肯定和弘扬。说来遗憾,这正好是一个民族的文学精神核心。
今天的中国文学虽然不少作品也有直面生存的勇气,也有面对污秽的胆量,也有揭示负面现实的能力,但是,在积极性上,却明显地缺乏呼唤爱、引向善、造就人的力量。
而一个优秀作家的作品,其要求不但要能深刻体验现实生活的不完美,面对人类的普遍精神困境,更要能够用审美理想去观照和超越这些种种的不完美及困境,并且要抚慰读者,将读者引向艺术升华的精神境界里。
假如一个社会因为种种现实条件的欠缺而无法让他去探讨答案,那么他的作品也只能受困于苦闷的瓶颈里。
《中国作家与现实的无奈》 作者:吴韦材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的原主任雷达,10月8日在中国新京报发表《现在的文学缺少了什么》一文,文中指出,当下中国文学尽管有些口碑不错的作品,但与国际上公认的伟大作品相比,仍缺少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把握,直接导致文学的精神超越性的力量不足。
雷达所指,正是当代中国文风一个极为明显的无奈事实。
他对此无奈事实给出的最主要原因,是在大众传媒和大众消费文化兴勃的今天,一个中国作家如果用十年二十年才写一部小说,就跟不上商品文化的节奏,会快速被遗忘。
这形势迫使中国文学进入一个快速批量生产时代,更有人将此称作“逼迫创作”。
于是,逢迎读者及市场的写作现象就普遍起来,而真正带有创作理想的生命写作、心灵写作、独创性写作较少,这现象直接影响了文学的成色和品相。
除此之外,雷达也认为在商业化、快餐化盛行的复制时代,许多作家都陷入“欲望之海”和“现象之林”而不能自拔,他们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洞察能力与对自我的超越能力。
好些作家的作品不断面临重复却又无可奈何。这种重复,缺乏精神探寻的递进性,也展现不出心理与思想的历程,造成深刻性与创造性的缺失。
非因快餐文化的存在
上述因素造成了极大影响是毋庸置疑。但事实上这种商业化及快餐化,也并不只是影响了文学,它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不过这种影响,却并非中国社会独具。
日本就很商业化及快餐化。大部分西方社会亦如是。那为何其他社会仍能容有相较上更多数量真正创作的作家?难道他们就不必逢迎读者及市场?
笔者认为,关键还是作家在社会里面的生存及待遇。
当一名逢迎市场的商业作家,或当一名逢迎体制的插旗作家,这两者在中国都是能“吃得开”的。反之,真正带有个人生命探讨及感悟、具有较强独创性的心灵写作,却没多少出版社愿意去冒险投资。
再来即便出版了,也没多少学者愿意花时间及精力去做积极的评论工作,那就遑论进行有规模性及有系统性的市场推介了。
遗憾是,这种“养不起作家”的情况,社会多年来也无任何进展。
中国并非没好作家,也并非在充斥时尚信息、致富绝窍、揭秘探奇、肤浅情趣的泛滥出版海洋里毫无好作品,而是这些挣扎的佳作都缺乏国家及社会的实质性支持。
助长就需要灌溉,自生自灭,那就是野草式命运。文学如此,艺术也如此。只要真正公平、客观、宽容并尊重创作的机制还没醒觉及完善起来,勇于创作的作家生活难以稳定,毫无保障,他们又如何照顾创作呢?
文学奖是鼓励与肯定
日本及西方社会里,无论是国家级、社团级、学府级、企业级、每年的文学奖项不只数量多,不少更是历史悠久且拥有一定的权威性及认可性。
文学奖也许不可能一朝一夕像捧“超女”那样把一个作家捧出来,它们也许仍须共存于商业化社会里,甚至需要互相碰撞与磨合,但它们同时也为真正的创作文学提供更多洁净的空间。
这种实质上的支持与鼓励,其累积成果是无可限量的。归属于这种创作的读者及市场也可以由此开拓及扩展,甚至能把创作的意义在社会上给予正确认同。
只有在这种受到尊重,生活有保障,甚至能拥有文学理想的环境条件下,作家才会觉得,即便创作是如许地孤独,自己也有能力支撑下去。
现在的中国文学确实缺少对正面精神价值的肯定和弘扬。说来遗憾,这正好是一个民族的文学精神核心。
今天的中国文学虽然不少作品也有直面生存的勇气,也有面对污秽的胆量,也有揭示负面现实的能力,但是,在积极性上,却明显地缺乏呼唤爱、引向善、造就人的力量。
而一个优秀作家的作品,其要求不但要能深刻体验现实生活的不完美,面对人类的普遍精神困境,更要能够用审美理想去观照和超越这些种种的不完美及困境,并且要抚慰读者,将读者引向艺术升华的精神境界里。
假如一个社会因为种种现实条件的欠缺而无法让他去探讨答案,那么他的作品也只能受困于苦闷的瓶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