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2013-05-06 17:01:06)
标签:

比得兔

波特小姐

图画书

译后记

格洛斯特

育儿

分类: 泥巴推荐
—— “比得兔的世界”中文版第二辑译后感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熟悉《比得兔的故事》和相关故事的读者,一定会为波特小姐100多年前绘制的那些美丽插画所倾倒。今天的评论家誉之“现代图画书的开山之作”,也更倾向于留意波特小姐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早在1904年的英国本土评论者就曾极赞其插画的“可爱与诙谐”,并毫不犹豫地宣称她有一支“完美的画笔”。不过有趣的是,如果让她自己来决定,波特小姐恐怕更乐意被读者优先看作是一位作家。

  “比得兔的世界”中文版第二辑中的《格洛斯特的裁缝》是一个文字远远多于图画、篇幅相当长的故事,也是波特小姐创作的小书中她自己最珍爱的一本。当然,她也爱极了那本可谓“神来之笔”的《比得兔的故事》,但对于这本千锤百炼而成的裁缝之书,她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虽然过去了100多年,但在传记作家与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也多亏了保留下来的书信集,特别是被后人解密的长达20多万字的波特小姐早年秘密日记,我们基本可勾勒出她前期创作的来龙去脉。

  《格洛斯特的裁缝》源自她从一位远房表妹处辗转听来的真实故事,波特小姐28岁那年(1894年)才被允许独自到格洛斯特郡附近的表妹家客居数日,此行对她的影响极大,而在后续几次到那里的探访中她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格洛斯特有一位名叫普理查德的裁缝,有一回赶工为市长做一件背心,周六离开时还剩下一半的活儿,可是周一回去时却发现背心已经基本完工,只差一个扣眼空着,上面用针别了一张小纸条,写着“没丝线了”。那位裁缝百思不得其解,惊喜之余就在裁缝店的窗户上挂了个小招牌“本店的背心是夜间仙女们做的!”——如果换做别人,很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裁缝招揽生意的噱头,但它让波特小姐着迷,因为她特别痴迷于这类生活中的仙子童话。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普理查德的裁缝店,现在的纪念馆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故事中的雪景

  大概从听说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努力在想象世界中完成这个故事的未知部分。她做了许多很扎实的工作,据多人的回忆串起来:她专门到格洛斯特城去访察,绘制传说中的裁缝店外景和临近的房屋、街道;在夏日强光下绘制故事中的学院路景象,模拟想象中的冬日雪景;后来她还去了切尔西的裁缝店取景,还在伦敦的老街上找到一家裁缝店,揪下一粒扣子进去缝补,只为细细观察;她甚至长时间泡在伦敦的一家服装博物馆,观察并绘制18世纪的华丽服饰……显然,她对自己想象中的裁缝故事早已胸有成竹,但直到1901年12月才完成最初的版本,故事发生在18世纪,而帮裁缝干活儿的是一群可爱的老鼠!最初版本的故事文字很长,只有12幅水彩画,穿插了大量的童谣,还有地道的苏格兰童谣,她甚至为其中的苏格兰语加上了注释。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今天的人们一定很难理解,波特小姐经过几年构思并辛勤创作出来的故事,其实只是送给一位10岁女孩的圣诞礼物!女孩弗莉达不是旁人,她的哥哥就是书信故事《比得兔的故事》的收件人诺埃尔。原来,波特小姐创作这样的故事只是为了让自己和亲友的孩子们高兴高兴。但受到了比得兔成功出版的激励,她也开始筹划让这本裁缝之书以合适的形式面世,于是在1902年圣诞节前再一次自费印了500本《格洛斯特的裁缝》。这个自费印刷版也很受欢迎,特别受到一些上了年岁的女士的青睐。沃恩出版公司本来正与波特小姐紧锣密鼓地合作出版第二本《松鼠楞果子的故事》,这下也开始认真考虑起这本裁缝书了。不过问题是:需要对这本书动大手术!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裁缝书的自印版书名页

  虽然提出修改建议的主要是波特小姐后来的未婚夫诺曼·沃恩先生,但她对这本书一直抱着相当复杂的态度。一方面她对这个故事深深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承载了许多个人偏爱的元素,比如十几首她特别钟爱的童谣,另一方面她也觉得来自出版方的建议不无道理,为了更大众化的出版恐怕不得不忍痛割爱。而在她看来,这个故事不是给小孩子的,适读年龄差不多要到12岁。说白了,这本来是她自己拿来玩的故事!但她还是妥协了,经过大量的删改,部分重写,重画和补画,终于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版本。通过来往信件可以看到,修改的过程经过了半年,直到次年6月下旬才完稿。

  最终出版的版本差一点就砍掉了所有童谣。但波特小姐实在不忍割舍,想出一个妙招,她重新规划了一下结构,将小猫辛普金在平安夜游逛并发现老鼠们的秘密的重头戏处理得非常紧凑,保留了6首嵌入故事具有情节推动作用的童谣,使它们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帮忙做背心的小老鼠们先是欢快地唱了一首调侃裁缝的童谣,把辛普金吸引到裁缝店的窗外,饥肠辘辘的小猫没有钥匙进不去,只能在门外干着急。这时老鼠们大笑着唱道:
   “三只老鼠坐下齐纺线,
    走来一只猫咪朝里直瞪眼。
    我的小宝贝,为啥这么忙?
    我们为绅士做衣裳。
    让我进去吧,帮你们咬线头?
    哦,不用了,猫小姐,
    你会咬掉我们的头!”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上图为波特小姐的插图;下图为1868年出版的一个童谣故事集的插图

  它改编自另一首名为“some little mice sat in a barn to spin”的童谣,大概是波特小姐小时候读过的,至少在1868年出版的插图版童谣故事集中就已收录了。经过她的改编,不但韵律感更好,而且与这个裁缝的故事完美融合,天衣无缝。再苛刻的编辑至此也不得不让步了!你看,她对于文字游戏的痴迷绝不在绘画之下。

  1916年,当裁缝书的纪念版就要出版时,波特小姐坦言在所有小书中这是她自己的最爱。不过说实话,相比之下,她更喜欢自费印刷的版本,或许那个版本中有更多纯粹用文字造就的魔法。

  细心的读者也许还会留意到书名页的一段引言:
  “我要花钱置一面衣镜,
   雇他二三十个裁缝……”

  这是莎翁历史剧《理查三世》中的一段台词,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因为说这话的恰好是格洛斯特公爵,也就是后来的理查三世。格洛斯特公爵因莎士比亚之笔而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而格洛斯特的裁缝一不小心来到了波特小姐的笔下。又是一个绝妙的巧合!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多年之后,那位现实中的裁缝普理查德的两位助理向世人透露,那件神奇的背心其实是他们俩在周末偷偷到裁缝店赶的活儿,之后守口如瓶不过是跟雇主开个玩笑。可此时人们对这样的真相反倒不以为意了。当普理查德先生去世时,他的墓碑却成了格洛斯特城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处景致,因为上面刻着“格洛斯特的裁缝”。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波特小姐的秘密日记(15-31岁间)

  至于波特小姐与莎士比亚的牵连也不是偶然的。她对莎翁的痴迷由来已久,透过她的秘密日记可以看到,她常常躲在自己的小屋里整日整夜地背诵莎翁的剧作。1894年10月10日她有个自我小结:“现在,我已通晓《理查三世》,《亨利六世》,五分之四,《理查二世》,差三页,《约翰王》,四幕,《仲夏夜之梦》和《暴风雨》,过半,《威尼斯商人》和《亨利八世》,一半。这样在大概一年中学了六部。”这份清单看上去像是财主算的账。那么她所说的学和通晓大概是怎样的程度呢?1895年11月6日的日记里有一个表做了这样的解释,《理查三世》和《亨利六世》达到她自我评定最好的程度,意味着“(背诵)遗漏不超过6行,重要词语错误不超过12个”!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波特小姐在《格洛斯特的裁缝》的书名页写下那段引文时,完全是心念所动脱口而出的。

  在1905年6月8日波特小姐写给诺曼先生的一封信中,他们讨论正在修改中的《蒂棘·温刺儿太太的故事》,类似内容的信件相当频密,他俩似乎完全用如此切磋的信件替代了情书。这封信主要讨论一个词“no”到底用不用为好。那是露西隔着门听到温刺儿太太唱歌的地方。波特小姐在信中写道:“我想这首歌谣的语法不太对;问题出在‘no’身上。如果改成
  ‘Smooth and hot – red rusty spot 
   never here be seen – oh!’
应该就对了。她(温刺儿太太)当时的状态应该是驱魔似的要除去污点和锈斑,就像麦克白夫人一样!这里是祈使用法,所以用‘no’与呼格词连用是不合理的。这里说‘no spot’很矛盾。……”此时的波特小姐俨然是一位文法家,她大概联想到了《麦克白》第五幕第一场中梦游中的麦克白夫人那句令人心寒的呓语“Out, damned spot! Out, I say!(去,该死的血迹!去吧!)”

波特小姐: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渐渐深入了解那一创作高峰期的波特小姐,会发现她似乎中了某种可爱的魔咒,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构思、观察、收集素材,写作和绘画。无论是她写给自己的文字,还是与大人、孩子的通信,或是准备正式发表的作品,她都以相当严谨的态度对待,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而对于将要出版的作品,更是不厌其烦地修改、讨论、再修改,务求完美。今天我们读到她写给孩子们的文字——信件、故事或已出版的作品——很容易对其俏皮地将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将童话般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产生极深刻的印象,但读者也可能因阅读的轻松舒畅而忽略了作者为此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有那么一段时间,波特小姐真的被本国文坛忽略了。她中年成婚,成了幸福的希利斯夫人,如同中了新的魔咒一样渴望成为地道的农民(后来也真的成功了)。那时她的视力渐渐下降,无法继续绘制那些梦幻般的可爱图画了。英国的评论者很少提到她,在公众的印象里比得兔的创作者好像已经过世多年了。可是有趣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文坛却将她尊崇备至,美国读者、出版商和文学评论家如朝圣般来拜访这位几近隐居的农妇。她欣然为他们供稿。

  波特小姐一直笔耕至生命的尽头。去世前一年(1942年),她还在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号角书》中发表了几篇小文,其中有一篇《孤寂的群山》(The Lonely Hills)是非常美的散文,描写她深爱的湖区山地与荒原。那时正处在二战的胶着期,但她仍有兴致将远处德军的空袭看作一道特异的风景。不过因为物资和人手严重匮乏,她的农场维系艰难。最后这一年她常常因病躺在床上。

  有一天她突然想起一个名叫凯蒂·麦克唐纳的老妇,那是她小时候在苏格兰熟识的一位洗衣妇,就是蒂棘·温刺儿太太的人物原型(其动物造型来自她养的同名刺猬)。病中躺卧的波特小姐笑了,她随手抓起一张卷报纸的包装纸,在背面从容地写下一段文字,回忆那位矮矮墩墩、健壮爽朗的老妇,她在洗衣服的时候似乎魔力四射,可是当她看到两位帮忙踩衣服的少女时,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少女时光——“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啊,可惜华年不再。”

  波特小姐为孩子们写下的是童话,却也寄托了她整个的生命。
  
阿甲 于2012年11月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