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的修行阿甲实践亲子教育育儿 |
分类: 杂七杂八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
不久不久以前,天降大雪。有一位爸爸和女儿下楼去疯玩雪,十分开心。
这真是一场好雪,积雪深没脚踝,多日不化。女儿对爸爸说,我们去搭个雪堡如何?爸爸说,须先备些工具。于是找来颇为专业的铲泥、刷墙、清洁类工具,用来玩雪倒也蛮称手。
那日直到天色大暗,父女俩才尽兴而归。之后,每日散步必绕道参观雪堡。令人欣慰的是,虽然该雪堡模型也有风化迹象,偶有被人试图破坏之痕迹,但直到今天仍基本保存了下来。看来即使是那些无赖小儿们,也不大忍心去破坏。
日日在雪中散步,还需不断增加创意。当然最古老的创意,就是弯下腰去,捡起一个雪球,或者自己捏一个,然后掷向对方,美其名曰“打雪仗”。每当新创意尽无之时,父女俩只好打雪仗。只是女儿实在不是对手,所以名为打仗,实为权作靶子尔。但有一约:尽量避免打到头部,特别是避免打到眼睛。
那一晚散步,当爸爸的实在很累了,而且还惦记着几篇急着要交的作业,心中难免有些焦虑,只想快快遛完狗回家。于是对女儿说,今天我们就不打雪仗了,赶紧转一圈回家吧。女儿觉得索然寡味,便自己去玩雪了。她发现如今雪虽然少了,但硬雪块却多了起来,她拣了一块,细细摩挲把玩,竟把它变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雪弹。于是她向走在前头的爸爸追去,大喊一声“爸爸你看!”雪弹脱手而去,爸爸正待回头,突觉耳后被钝物猛砸了一下,嗡的一声,血涌上头。等看清是雪弹的攻击,登时火冒三丈,厉声训斥。没想到女儿的火气更大,喊道“那又怎么了!你不是也打到过人家的头吗?”
爸爸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呀。要打雪仗至少也应该提前宣战,而且规则约定不能照脑袋上扔,偶尔误撞上另当别论,而且当爸爸哪忍心出手这么重,偶尔碰到脑袋也是轻轻一下……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起来也真是冤枉得很,这些天还专门教女儿练准头打树干,这一下如果换了是树干,准头和手劲都是一流,该打满分才是。偏偏中靶的是自己的后脑勺!你说冤枉不冤枉。
爸爸直气得一路暴走回家,耳后还一阵阵的疼。女儿也不示弱,也甩头就不理爸爸了,自顾自地回家。
妈妈看到两个家伙先后气鼓鼓地回来,也不知是发生了什么事,想要好言劝解,但也不知从何说起。
女儿坐到自己床上,谁也不理,抱起《丁丁历险记》,自己闷声看着,一副气哼哼的样子。——暂停!说到这里,我顺便插播一则漫画广告。我相信,爱读漫画的人会更长寿。由这一幕可见,至少爱读漫画的孩子是更善于纾解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再继续哈——
爸爸也回到书房,打开电脑,准备做自己的作业,可怎么也写不下去。想着隔壁女儿正看着消烦解闷的漫画,自己这边还得忍着头疼接着干活,越想越窝火——怎么这孩子一点负疚感都没有呢?哪怕说一声抱歉也行啊。是不是平时的管教法确实是有些问题?不要说尊敬师长,哪怕是不小心打到一个普通的旁人,难道就不该说句软话,道个歉什么的吗?虽然《弟子规》上说的也太过分了一点,但看看女儿现在这副样子,难道不是反过来也太过分了吗?
爸爸越想越火大,便故意走出书房,在家里各处晃来晃去,希望女儿说不定会“良心发现”,出来主动认错什么的。
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真让人受不了……
不过,爸爸转念一想,真的“什么也没有发生”吗?
不对,其实发生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发生”就等于“发生了什么”。搞糊涂了吧——
细想想,女儿平时读《丁丁历险记》这类漫画书,没过一会儿就开始乐上了,可这会儿她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呢?
爸爸偷眼往那边瞧了一眼,看见女儿眼睛在看着书,脸上却绷着呢,别说看漫画,就算是看教材,也没见她这么严肃的。
唉,当爸爸的心软了,又很没趣地转回书房。正待关上门时,突然想起一本书上的话:
“勇气,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
对啊,当爸爸的想,为什么你觉得先去跟孩子讲和那么困难呢?因为她是你的孩子呀,正因为如此亲近,所以反而好像多了一分困难,如果是别人的话,你不是还更会去扮演大度的角色吗?——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女儿不向你道歉呢?原因不是也一样吗,你是她的爸爸呀,如果是别人或者完全是陌生人,她早就一连声去道歉了,你的孩子你还不知道吗?
于是爸爸来到女儿的床前,坐下,张开双臂说:好了,让爸爸抱抱吧,开开心心的。不高兴的话就锤爸爸两下吧。
这会儿妈妈也跟过来了,乘机说:好啊,我来帮你锤他几下吧!
嘭、嘭、嘭——好么,雪弹靶子又改拳击沙包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个爸爸真不容易呀!
故事就说到这里吧。
这样的故事差不多天天都在上演,每家的导演和编剧和主角(这种戏可惜没配角)都不同,自然剧情大不相同,但仔细看看,大同小异吧。
说到这儿,“续聊爱的修行”即将告一段落。
最后再透露一点花絮,那个父女打雪仗的故事本来还有续集,只是编剧没时间了,只能偷懒掐了一段。说起来还是蛮精彩的。在续集里,女儿又一次失了手,这一次更厉害,竟然近距离打中了爸爸的右眼。这回当爸爸的赶紧暴走回家热敷,幸好眼睛没事,只是眼圈乌青了一轮而已。这回女儿也很有进步,居然回来主动抱着爸爸说了声“对不起”,真是把爸爸感动坏了。这一下没白挨呀~(@^_^@)~
某甲曰:好朋友安澜先生曾说过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家是说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此言深得吾心。
另有朋友不能完全赞同,认为应该修订一下,变成:家是说爱的地方,也是讲道理的地方。——当面说起,我只能笑而不答。
在我看来,这是两种不同境界的感悟。前者是很理想的境界,而后者相对比较现实。必须承认,绝大多数人是根本做不到在家里不讲道理的。我眼下也做不到,但我发愿将来能做到。没有宏愿,何谈修行?
那么,为什么可以只说爱而不讲道理呢?因为真正的爱,作为艺术的爱,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无限包容能力的,它具有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看到我们其实早已知道的所谓道理。如果还不得不讲道理,说明爱的力量不足,纯度不够。
事实上,我们常常不得不辅助着来讲道理。可是你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来讲就能讲通,有的人来讲就讲不通;而同一个人来讲同一个道理,有时能讲通,有时也讲不通。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要看讲道理的人是否付出了真正的情感,是否与对象之间建立了情感和信任的纽带。
所以,道理呢,在境界不够高的时候还是必须讲的,但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道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