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坂坡》的故事来源与评书两种

(2008-11-11 10:52:20)
标签:

长坂坡

评书

京剧

京剧猫

图画书

熊亮

袁阔成

张国良

杂谈

分类: 泥巴闲聊

《长坂坡》的故事来源与评书两种

湖北宜昌市当阳市长坂坡遗址

在线欣赏: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片段“张翼德喝断长坂桥”


    《长坂坡》的故事有史书记载,但绝大部分细节是后世的小说和评书添加的。

    这段故事最激动人心的是两部分:一是常山赵子龙杀入曹军,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一是燕人张翼德匹马横矛,独退曹操百万兵。果然如此神奇?

    《三国志》的《蜀书•张飞传》是这样写的:

    (刘)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虽然字数不多,但威武之壮如在眼前。张飞一个人带着二十人吓退曹兵,看来是真事,至于有没有捎带吓死个把夏侯杰倒并不重要。《赵云传》也有相应的一句: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赵云救出来的就是阿斗刘禅,刘备与甘夫人所生。这位甘夫人在刘备据荆州、尚未入主西川时就病逝了,刘备这才又娶了郡主孙尚香。《三国志》里还特别强调刘备最看重这位甘夫人,因此也特别对阿斗寄予厚望。

    后来的小说、评书、戏剧里,都提到了另一位糜夫人,特别是那段跳井的故事是最震撼人心的悲情一幕。可能要归类为后人的艺术加工吧。

    《三国演义》在第四十一章和第四十二章讲述了这段故事,我节选与长坂桥有关的一部分温习一下:

   张飞那里肯听,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
    赵云得脱,望长坂桥而走,只闻后面喊声大震,原来文聘引军赶来。赵云到得桥边,人困马乏。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云大呼曰:“翼德援我!”飞曰:“子龙速行,追兵我自当之。”
    ……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后,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
    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
    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后人有诗赞曰:
    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三国演义》这小说写得真好,文字洗练,好似史官那么惜墨如金,但该“添油加醋”的地方一点也没闲空,所以读起来又像评书那么好玩。

    不过三国的评书仍然是最好玩的。它应该是流传至今最经典的长书吧,有文字记载在北宋就有了。当然各朝各代、各个地方,甚至不同的评书艺人,所讲的三国也是不同的。

    在现在能听到的三国评书里,我认为袁阔成先生说的三国是最好的,它恐怕也是袁阔成先生自己所说的书中最好的一部。为了说这部书,他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其严谨的态度与学者无异,所以他的这部书里内在逻辑非常谨密,极少疏漏。每每停下来,评说起三国人物,从小说到史料,引经据典,再加上说书人的人生感怀、历史遥想,真是让人神思慨叹。我琢磨着,这种说书法,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市井说书艺人的趣味,不禁让人联想到柳敬亭和他的师父莫后光——那位说书人中的名儒。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阔成的评书只顾文绉绉地掉书袋,估计也是没几个人听得的,他的风格更精髓的一面还是那种完全来自于民间的说书艺术,就是那饶有趣味的口语,极富细节的人物描画和事件铺张。不信,你就来听听这段“长坂桥”,基本上忠实于《三国演义》的脉络,可小说里600来字,听说书人说起来便成了一大段,而且更是有趣得多,连小孩子也是爱听的:

    在线欣赏: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片段“张翼德喝断长坂桥”


    下面我又另找到了一部书,是苏州评话大家张国良的《三国》。原本评书极盛是在扬州,江南的评书原称“评话”,后来北方评书盛行,其势反胜过了江南,所以现在习惯叫评书了。我这里摘一段(真是好长的一段,耐心看哟)张国良评话三国中故事相同的一段,可以与袁阔成的上一段试着比较一二:

    这时,张飞已经望见曹操大队炮声隆隆,浩浩荡荡向此地长坂桥而来。他想,走吧?不行!我一走,曹操趁势追上来,大哥逃都来不及;不走吧,只有和子龙一样,冲进大营乱杀乱砍,把他们杀退,我保大哥向前跑,这样可以逃得远些。这也不行:第一,我最要紧的任务是守住桥,万一我冲过去,却被他们冲过桥来,大哥一点都不知道,这不更是危在旦夕了吗?第二,赵云冲营是为了救出主母、小主,是出于无奈,只好去拼命冲杀。现在只要保住这一座桥,完全没有必要去拼杀。这就要想出一个两全之计,既要守住桥,又要杀退百万曹兵。张飞想,在樊城吊桥我独当一面时,身边还有一百个小兵、十几个树桩桩,可以用计,现在一样东西都没有,真叫我无计可施。曹操的大队越来越近了,这便如何是好?──“哎,这倒难了。”

    三将军正在焦急的时候,只听得有人在叫他:“三将军,三将军。”

    张飞抬头一看,只见一队马兵二十五人迎面扫来,而且是自己的弟兄。张飞想,我家大哥败到如此地步,哪来这样整肃的一队马兵呢?原来,这队弟兄在月半之夜,遇到敌人冲锋之时,有的战死,有的逃跑。他们见敌众我寡,知道少不胜多,所以避其锐气,暂时到霸陵村上去躲避一下。等到今天,前来寻找皇叔的主力。见一河阻隔,他们沿着河边寻找桥梁,现在找到了桥梁,同时也看见了桥上的张飞。

    张飞见来了一队马兵,便计上心来,喊道:“来呀!”招呼他们。

    “三将军有何吩咐?”

    “你们听了,曹操从前面而来……”

    “那末三将军,我等快走罢。”

    张飞:“尔等要明白,大哥在树林那边,要是我等赶路,要被老贼大队追来。”

    “那末将军,不走便怎样?”

    “老张准备吓退了曹兵,然后再走。”

    这样一讲,小兵不明白他的意思,问道:“那末请问将军,你如何吓退曹兵呢?”

    “老张用计!”

    “三将军会用计吗?”

    “老张一向诡计多端。”

    张飞又要说大话了。小兵想,不知他要用什么计,能够吓跑百万曹兵,这条计恐伯就是你家老师诸葛先生,一下子也想不出来,便说道:“请问三将军,计将安出?”

    张飞立即叫他们过桥,到距此两里路的一片小树林里,每人折一根树枝下来,不能长不能短,长了会折断的,短了派不着用场,要坚持到底,即使大小便也要熬一熬,不要下马,若被曹操看破是计,杀过来大家要没有命的。

    张飞所想到的法子,确实也可称得上是一条计。他关照小兵把折下来的树枝,一头结在马尾巴上,另一头较细的树枝拖一点在地上,象把小扫帚一样。然后每人上马,手执马鞭,在树林之中四周来回奔跑。二十五匹马,一百只马蹄,加上二十五根树枝拖在地上,当时正值深秋天气,经这批马兵这么来回不停地跑动,二十五根树枝在地乱扫,顿时可以卷起一股沙尘,遮天蔽日。在长坂桥看过去,肯定也是落叶飘零,浓烟密布,恰似千军万马在奔腾。

    张飞这么布置完毕,吩咐他们速去照办。小兵问张飞:“请问三将军,这是一条什么计?”

    “这是一条吓曹操的妙计!”

    “那末叫什么名目呢?”

    张飞想过之后说道:“我家先生常说,曹操生平多疑,这一条名谓‘疑兵之计’。你们快去准备。”

    小兵们马上过桥,走二里,进树林,一切按照三将军的吩咐办事,扎树枝,上马背,连连扬鞭。不消片刻,树林之中已是烟尘四起,落叶飞扬。起初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趣,因此精神抖擞,快马加鞭。时间一长,沙石劈头盖脸而来,空气中泥土弥漫,令人窒息。到后来,大家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三将军的脾气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没有命令都不敢下马。只是一面跑,一面嘴里骂着张飞:“短命张飞,想得出这条计来,真是绝子绝孙的!”

    他们骂归驾,跑归跑。长板桥上的张飞等马队走后,不一会儿,见后面小树林中已经浓烟四起。心里想,曾操啊,你有百万大军,我只有二十五根树枝,同你比试一下,到底谁强。他振奋精神,在桥面上等侯曹操到来。

    逃回去的张燕手下的小兵,见曹操率大队己到,急忙到马前禀报:“报丞相!”

    “何事报来?”
    
    “前面桥梁之上,黑脸张飞横矛立马,拦住去路。张燕将军被他枪挑。请丞相定夺。”

    “前面桥梁之上有张飞拦住去路?”

    “是!”

    “这个么……”曹操想,孔明你先叫白面孔赵云到我大营冲杀一昼夜,现在又派黑面孔张飞守在桥面上,算给我点颜色看看。你诸葛亮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种打法从未遇到过,真叫我丈二和尚,摸不着个头脑。曹操自从樊城桥上中了张飞的计后,心里明白,近来张飞一点也不憨。还听说他拜孔明为师,也懂得了用汁。此番上前要小心。

    虽则张飞的计策蹩脚,但对于曹操来说,总是很适应的,今朝这个当又要上得不大不小。

    曹操命令小兵退下,传令大队上前。近则,抬头一看,果然黑脸张飞稳坐马背,独立桥头。传令停队。炮声一响,大队从前到后全部停下,刀枪旗幡纷纷落下。

    “列公!”

    “丞相!”

    “跟了老夫上前一看。”

    “丞相请!丞相请啊!”

    曹操带领众文武和极少数侍从,点马来到长板桥下。虽说是桥下,距离张飞还有一段路,要动手一下子还够不上,而说话都听得清楚。丞相与文武一齐上马。曹操在马上身体带侧,一对三角服的眼梢,向张飞望过去。心里想,我们都是老相识,老打交道了,不用再介绍了。起两手对张飞一拱:“桥梁之上,我道是谁,原来是翼德三将军。老夫在此有礼了。哈……”

    张飞见曹操对他行礼,睬都不睬。本来还要叫你一声阿瞒,还你一个礼也无所谓。今朝你又把我家大哥在长坂坡打得一败涂地,无藏身之地;二嫂嫂由此投井身亡。我恨不得立即冲下桥来,杀你一个痛快,方出老张心头之恨!不过老张今朝为了守桥,有一条计谋在此,毋须同你硬拼,这条计策成与不成,还需你这老贼从中相助。计成,你退兵;计不成,随你便。反正我死守此桥,准备象赵云一样,与你老贼拼一个你死我活,休想有一个曹兵过桥。张飞转定念头,对桥下的曹操破口大骂:“呔!桥梁之下你这老贼!”

    “啊呀!你这匹夫!”

    曹操听张飞出言不逊,也不示弱,连忙回敬。我客客气气叫一声“三将军”,有礼在先,你却非但不回礼,反而骂我“老贼”,真是一个匹夫,气死老夫也!今天我不与他多烦,让我想办法来对付他。

    三将军站在桥上,面对曹操,怒目圆睁。眼梢对桥那边树林里看看,尘土遮天,烈烟滚滚。心想,好啊!曹操,我请你看戏了:“老贼,你且听了,老张奉我家军师将令,埋伏火攻在桥梁那边树林之中,要把你老贼带来的人马,烧一个焦头烂额,片甲不归。我已经在此等候你长久了,你与我来来来!往那边观看!”张飞说罢,便起手对桥那边一指。

    “火攻?”曹操一听又是火攻,早已毛骨悚然。自从出了个诸葛亮以来,每逢交战必有火攻,博望、新野两把火,烧掉我数十万人马,今朝又有火攻伺候,真叫我有点吃不透是真还是假。抬起头来对张飞指的方向一看,“喔哟!”只见“呼──”黑烟四起,好象还见一彪军来,一彪军去,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恰似万马奔腾──“这个……”曹操实在无法判别真伪,只好问两旁文武:“列公。”

    “丞相。丞相!”

    “可有埋伏?”

    文武见烟雾弥漫,心里也惊慌不已,大家也在商议,到底有没有火攻,他们也摸不准。刘备虽然在长坂坡败得狼狈不堪,不过他的大将多数未露过面,还有很大的实力,尤其他的军师诸葛亮影踪未见,神出鬼没。现在见我们长驱直入,却在前面树林之中设下火攻,也未可知。也有可能张飞借了军师之威,来威吓我们,叫我们不战自退。大家听得丞相动问,又不可以不讲,倘然讲错,百万大军葬身火海,我们如何吃罪得起?心里都在想,你丞相脑子也是极其聪明,有火无火你自己去决定吧:所以一个个都说道:“啊!丞相,下官无才……”“末将无能……”“请丞相自己观看。”

    曹操也知道大家一时也难以料定,也就罢论。旁边徐庶一看就知道张飞的计是假的。赵云救了阿斗出营,刘备要是去远,那张飞不可能再在此地阻挡。肯定刘备就在对面,或者还没有去远,所以张飞想出一条疑兵之计,要想把曹操挡一挡,然后再同刘备一起撤走。徐庶想到这里,点马到曹操面前,把手拱拱:“丞相,照徐某看来,丞相过桥起火者,定有火攻;丞相不过桥不起火者,那末并无火攻。”

    曹操对徐庶看看,心里想,你的说话最通,讲了半天,等于没有讲。看来你也吃不准,只好这样讲。

    曹操再作思量,明白了。不管有火、无火,刘备就在桥那边。孔明为了保证刘备的安全撤走,所以叫张飞在此埋伏、但是究竟有火,还是没有火?记得夏侯惇兵进博望坡,被大火一烧,十万人全军覆没;张辽带兵十万三冲鹊尾山,横说有火,竖说有火,结果只是吓唬一下;后来兵进新野,一把大火把十万兵烧个精光;我上次亲自到樊城,遇到张飞,他说有火攻、我信以为真,结果是假的;今天末……曹操想到这里,心寒胆战。如果火攻按照这个规律来烧的话,今天应该是真的火攻。

    打仗哪有规律可循?若然诸葛亮的用兵只不过如此简单,何能助刘备得此三分天下?也难怪曹操要见孔明怕,数十年来他一向打胜仗,有他的一套战略战术。突然近来连遭大火焚烧,几经挫折,总难彻底消灭刘备,又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治国之能,胸怀六稻三略,熟知天文地理,自己虽非庸碌之辈,到底略逊一筹。所以他钻到牛角尖里去了。

    既然逢到是真的火攻,那末就退兵吧。曹操不愿、恐被别人笑他。再一想,有了!让我把人马向你桥上冲一冲?好象我已看破机关,虚张声势来试他一试。要是真有火攻,我大队一冲,张飞必然开心,认为我中计了。见你开心,我便退兵:要是火攻是假,见到我八十三万人马冲锋,你毕竟是人包的胆,而不是胆包的人,总要露形。等到这时,我趁势冲。对。曹操立即传令:“来!与老大大队前冲!”

    曹操左手执令旗,起右手的袍袖向前面一抖,发出了假冲锋的信号。尽管是假的,但声势浩大。大将备执手中兵刃,长短武器都起着盘头,开着四门。本来刀枪全部落下,刹那间,从前到后,刀枪旗幡统统高举。马队将马一拎,马儿昂首嘶叫,准备泼蹄。

    步兵准备开步走。正是:号角吹,战鼓敲,炮声隆隆,一片喊叫之声:“冲──!”真是地动天摇,震耳欲聋。曹操在桥下定神观察张飞的神情。

    虽说是假冲锋,但百万大军的声势实在太大了。张飞以为曹操已经看破机关:但怎样被他看破的呢?一想,肯定树林里的这队马军马尾巴的树枝掉了,或者哪个下马来大小便,被曹操看破;或者听见曹兵的喊叫,吓破了胆,故而露出破绽。要是被他们冲过桥来,那末阿哥阿嫂、文官武将会一网打尽,子龙又打得精神疲乏,难以抵敌,眼睁睁地、看着我家大哥彻底完结,叫我于心何忍?你曹操要冲上桥,我张飞也不逃,索性冲下去,杀你一个落花流水,打一个鱼死网破。张飞是横眉目暴,眉头高挑,虎须倒竖,须发皆张,威震敌胆。张飞也作了一个准备冲下来的姿势,你不上来,我也不下去。毕竟张飞一个人,没有人助威呐喊。因此他把文八蛇矛手中一抱,嘴里一声吼叫:“哇呀……!”如虎啸,似龙吟,登时飞禽落地,走兽失足。

    这一声喊叫,张飞自己还未意识到威力如何。只见曹操身边的小侄夏侯杰,他本领寻常,在马上手执如意拐,猛听张飞一声吼叫,心胆俱裂。他的坐骑又非久战沙场,听得猛兽般的叫声,马屁股往上一掀,一个后羊桩,夏侯杰从马背上倒栽下来,正巧滚到曹操马前。曹操的马虽然不差,但听得叫喊,两耳直竖,心里也十分紧张。突然脚边有一样东西滚来,吃惊不小,要紧缩蹄,放下时正好踩在夏候杰的胸部,当场踏死。曹操正注目察看张飞的神态,见他一声叫,又觉自己马儿前蹄动,低头一看,见自己的侄儿已丧命,因此一个忘形,高喊一声:“啊呀!”

    这时的所有战将都被张飞这声撕心裂肺的叫声所慑,顿时个个都想起前几年的一桩事来:关云长当时在白马坡前,斩去河北名将颜良。回营时,曹操极力称赞关将军本领高强。关云长就对曹操说:“关某虽好,怎及我家三弟。”曹操问云长:“令弟有多大能为?”云长回答说:“我家三弟吼叫—声,能力涨千斤。在百万营中,取上将首级,宛如囊中取物。”当时,曹操叫大家听好,千万不可忘却,而且曹操把这几句话用笔记在战袍之上。现在大家听见这声叫,个个心惊肉跳,神色慌张,万一他冲下来,我们自己也不是他的对手,如何保你丞相呢。又听得丞相“啊呀”一叫,以为曹操心中害怕,大家误会,都想早些脱身逃命。手下见此状,要紧将曹操的马头圈转,准备逃跑。众文武见丞相马动,好似一道命令,乘机回马。一时间,人头簇动,争先恐后,家伙钻子在马屁股上乱打。曹操的银鬃马吃到家伙,泼开四蹄向前便逃。这样一来,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前呼后拥,一片混乱,大队倒退。

    徐庶暗自高兴,一面逃,一面乘机恐吓曹操:“丞相!丞相不好了,张飞追上来了!”

    “喔哟!”曹操慌忙逃跑。

    这时张飞自己倒发愣了:曹操这么好端端的百万大军为何要后退呢?张飞过去在战场之上从未这样吼叫过,今天难得这样喊叫一声,并不知道有多少作用。现在他却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哦!原来曹兵是被我吓退的。一声吼叫以致能使曹操百万大军被吓退而混乱不堪!其实,又岂止吓退百万曹兵,就连那滚滚东流的长坂河水,被张飞这么一声喊,竟然喝住,朝西滚滚而去。从此有“喝水倒流”之说。到底张飞这声吼叫,有多少威风?前人有几句赞词:长坂桥边杀气生,横矛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这几句话,是足够想象玩味的。可知其威力究竟有多少!

    这段评话添加了许多油醋,自然从热闹好玩的角度是不差的,但里面的逻辑、因果缠杂多了,似乎有点乱。特别是此段故事重在人物的英雄气概,重在现场的紧张气氛,插科打诨掺多了,未免显得油滑、小气,阳刚不足。当然,这样联想只是凭借着这段文字,没能听到说书人的声音,仍不足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