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不是君士坦丁堡

(2012-11-10 23:29:14)
标签:

杂谈

分类: 影评
公元1453年,熟悉《三体》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很牛逼的年份。“魔法时代开始于公元1453年5月3日16时,那时高维碎块首次接触地球;结束于1453年5月28日21时,这时碎块完全离开地球;历时二十五天五小时。”在刘慈欣的架空处理下,如果高维碎块晚一天离开地球,那么这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围城战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君士坦丁堡就不会陷落,人类的一段重要历史就不会被改写。
对于军事迷来说,这场战争的的亮点实在太多了:100座塔楼和300座角楼以及三层防御系统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精致的城墙、有关这场战争的12种说法、土耳其人从陆地上连夜运送80艘战舰的壮举、20万人围攻5000人的悬殊对比,以及战争最后那个戏剧性的结尾……一直没有找到有关这场战争的电影,直到最近我意外地发现了《征服1453》,一部土耳其人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的电影。很显然,这是一部让土耳其的五毛HIGH到死的爱国主义力作,那个下令屠城三天的穆罕默德二世成了爱民如子秋毫无犯的好皇帝,因为拜占庭付不起工资转投奥斯曼的炮匠乌尔班,被扯上了国仇家恨儿女情长,而土耳其人意外发现了基督徒们忘记关的后门才破城的细节,完全消失了。拒绝投降力战至死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影片中被黑得一塌糊涂。看到最后穆罕默德二世在索菲亚大教堂微笑着抱起一个基督徒的女儿的镜头,我实在是很费解:美化历史可以理解,但这样的美化是不是有点《这不是斯巴达》的黑色幽默了?土耳其人民看到这样的影片不会脸红吗?日本人如果拍南京大屠杀,松井石根在电影里告诉南京人民我们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你会怎么看?一部拍了三年,号称土耳其史上最大制作的电影居然是这个样子,我只能说这是在侮辱这段历史。
各种攻城手段倒是都拍出来了:地道战,攻城车,分两截铸造的乌尔班大炮,甚至还有传说中的希腊火,但是雄伟复杂的城墙只是一带而过,有个短暂航拍的镜头,隐约可以看到内外两层城墙,还有壮观的战争场面拍得也还过得去,这些算是值回票价的地方了。情感戏处理平平,唯一打动人的地方,是穆罕默德二世出征前,看到自己儿子,想起儿时遭到父亲冷遇的场面。
除了基本世界观都有问题之外,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贪大求全。《奇袭60阵地》用2个小时的时间只讲了一个地道战,君士坦丁堡的这场围城战打了近两个月,海战希腊火攻城车乌尔班大炮地道战全都有,却找不到一根主线,最壮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一带而过,哈桑和乌尔班女儿的爱情线倒是又臭又长,最后那个插旗的慢镜头把哈桑塑造成英雄的意图很明显,但他够格吗?我只能说,之所以哈桑都能当英雄,是因为实际上的英雄都在基督徒那边吧。
文章的最后,还是温习一下刘慈欣在《死神永生》里对这场战争无比精彩的描写吧:“君士坦丁十一世暂时收回思绪,推开面前的一堆城防图,裹紧紫袍,静静等待着。”
“他的时间感很准确,震动果然准时到来,仿佛来自地心深处,厚重而猛烈。银烛台震得嗡嗡作响,一缕灰尘自顶而下,这灰尘可能已经在达夫纳宫的屋顶上静静地待了上千年。它们落到烛苗里,激出一片火星。这震动是一枚一千二百磅的花岗石质炮弹击中城墙时发出的,每次间隔三小时,这是奥斯曼帝国的乌尔班巨炮装填一次所需的时间。巨弹击中的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由狄奥多西二世建于公元5世纪,之后不断扩展加固,它是拜占庭人在强敌面前的主要依靠。但现在,巨弹每次都能把城墙击开一个大缺口,像被一个无形的巨人啃了一口。皇帝能想象出那幕场景:空中的碎石块还没落下,士兵和市民就向缺口一拥而上,像漫天尘土中一群英勇的蚂蚁。他们用各种东西填堵缺口,有从城内建筑上拆下的砖瓦木块,有装满沙土的亚麻布袋,还有昂贵的阿拉伯挂毯......他甚至能想象出浸透了夕阳金辉的漫天飞尘如何缓慢地飘向城内,像一块轻轻盖向君士坦丁堡的金色裹尸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