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成了导演
(2011-12-18 01:19: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笔记 |
突然的,就拍起电影来了,突然的,就导起小品来了。这个12月,我突然就变成了一个导演。
事情的起因是,报社要每个部门拍一部2分钟的视频短片,起到介绍部门和表现部门精神风貌的作用。当时我就想啊,要不要整点剧情呢?说服自己后,又想,要不要整点独特的外景和服装呢?于是,去野鸭湖打野战的念头占据了我的心;我还想,是不是要找个专业点的人来拍呢,于是我就想到了肖导……等到最后把拍摄方案确定下来,我发现这个2分钟的视频,已经不止是个视频了。
我虽然一直认为写小说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人生,但我还是承认,能拍电影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生一个女儿,把她抚养成人的人生虽然也不错,但到目前来看,条件仍旧不成熟。我承认,我决定拍这样一个片子,是有私心的,因为我想看看自己和完美的人生有多大的差距。
大概说来就是,我有了这么一个想法,有了一帮没有专业技巧却有无限激情的演员,还有已经确定的拍摄题材和场地,之后我首先做的就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去说服投资方,请求他们同意我的拍摄预算和摄影人选,然后我沟通了摄影师肖导,这个过程都很顺利,再然后,我把剧本给写了出来,拿着剧本先给投资方过目,投资方很满意,再就是拿给摄影师,和肖导就剧本的细节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对话,期间一度全盘推翻了这个本子,然后大家又分别拿出了几个创意,最终还是艰难地决定,用原来的这个。在投拍前一天,我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把最后的定稿拿了出来。这个稿子,基本就是带到拍摄现场的剧本了。
到了拍摄现场,我才知道,我有关电影的知识,少得让我自己脸红。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一个简单的镜头真是要拍上那么多条的,在这一条和下一条之间,要记得演员的站位,要拍各种空镜头,要拍各种很莫名的镜头……好吧,其实我觉得自己还是没资格说这些的。
剧本永远是在变的,我之前不了解有些导演不要剧本也可以拍,但我现在理解了。演员的状态,导演的情绪千变万化,现场演员随口说的一句话,你自己忽然冒出来的一个念头,都让你对故事的发展产生新的想法。这个和写小说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我除了《亚特兰蒂斯之恋》外,所有的小说都没有大纲和梗概,这一页就是下一页的大纲,这一行就是下一行的逻辑,我昨天写的就是今天写的梗概。我在拍摄现场拿着一个细到分镜的剧本,指挥现场的20个演员按部就班地执行拍摄方案,忽然觉得这也就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劳动,而当我看到老姚拎着啤酒醉醺醺地出现在队伍中,就临时起意让他加入到2B士兵的行列,看到娜娜穿着深V的小迷彩,就临时加了一场脱戏,这些都让我觉得,剧本忽然就活了,或者说,这个剧本上的人物突然就变成了活生生的。我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不爱用剧本。
到了剪辑阶段,最开始是准备剪成5分钟版本的,但最后还是变成了3分钟。为了这3分钟,我和剪辑师又沟通了无数次,前期拍的画面在剪辑师面前,只能被称之为“素材”,对素材的处理方式,有无数种,我们尝试过其中3种,每一种都意味着至少一个通宵。最后,在3分钟面前,我们还是妥协了,选择了最中庸的一种剪辑方式,它有着最中庸的调色和叙事方式。拿出来之后,大家都很高兴,甚至有些兴奋的迹象,可我还是想剪一个长一点的版本。长一点,就距离完美更近一点,不是吗。
拍电影,真的好累,你如果爱它爱得不狂热,坚持不下来。最开始的创意,到剧本的艰难行程,到演员的挑选,资金的筹集,拍摄现场的种种意外,和演员的沟通,其中有些环节我经历了,有些没有经历,我只是拍了一个2分钟的短片,但我知道,从此之后不一样了,我坐在电影院里,忽然就真的懂了银幕上的那些画面。
好的表演很难得。文体中心的所有人几乎都是好演员,给了肖导以意料之外的敬业印象。大家一遍遍在地上打滚,忍受烟熏火燎,表演很放松,很多人还自己设计了台词和动作,连续4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几乎就是一口气完成,回到家躺下,我才发现自己累的产生起了幻觉。
但是,尽管拍电影很辛苦,但为了一个好故事,什么都是值得的。你看到一个好女人,就想着把她占为己有,你看到一个好故事,也会想着把它占为己有,为了守到一个好故事,我们要看无数的书,无数的电影,千方百计去体验生活,要去旅行,熬夜,和无数的人认识,试图进入他们的生活,我们为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后我们得到了那个故事,千辛万苦把它变成了电影,看着它,觉得那才是我们的人生。那真的是我们的人生。
事情的起因是,报社要每个部门拍一部2分钟的视频短片,起到介绍部门和表现部门精神风貌的作用。当时我就想啊,要不要整点剧情呢?说服自己后,又想,要不要整点独特的外景和服装呢?于是,去野鸭湖打野战的念头占据了我的心;我还想,是不是要找个专业点的人来拍呢,于是我就想到了肖导……等到最后把拍摄方案确定下来,我发现这个2分钟的视频,已经不止是个视频了。
我虽然一直认为写小说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人生,但我还是承认,能拍电影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生一个女儿,把她抚养成人的人生虽然也不错,但到目前来看,条件仍旧不成熟。我承认,我决定拍这样一个片子,是有私心的,因为我想看看自己和完美的人生有多大的差距。
大概说来就是,我有了这么一个想法,有了一帮没有专业技巧却有无限激情的演员,还有已经确定的拍摄题材和场地,之后我首先做的就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去说服投资方,请求他们同意我的拍摄预算和摄影人选,然后我沟通了摄影师肖导,这个过程都很顺利,再然后,我把剧本给写了出来,拿着剧本先给投资方过目,投资方很满意,再就是拿给摄影师,和肖导就剧本的细节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对话,期间一度全盘推翻了这个本子,然后大家又分别拿出了几个创意,最终还是艰难地决定,用原来的这个。在投拍前一天,我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把最后的定稿拿了出来。这个稿子,基本就是带到拍摄现场的剧本了。
到了拍摄现场,我才知道,我有关电影的知识,少得让我自己脸红。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一个简单的镜头真是要拍上那么多条的,在这一条和下一条之间,要记得演员的站位,要拍各种空镜头,要拍各种很莫名的镜头……好吧,其实我觉得自己还是没资格说这些的。
剧本永远是在变的,我之前不了解有些导演不要剧本也可以拍,但我现在理解了。演员的状态,导演的情绪千变万化,现场演员随口说的一句话,你自己忽然冒出来的一个念头,都让你对故事的发展产生新的想法。这个和写小说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我除了《亚特兰蒂斯之恋》外,所有的小说都没有大纲和梗概,这一页就是下一页的大纲,这一行就是下一行的逻辑,我昨天写的就是今天写的梗概。我在拍摄现场拿着一个细到分镜的剧本,指挥现场的20个演员按部就班地执行拍摄方案,忽然觉得这也就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劳动,而当我看到老姚拎着啤酒醉醺醺地出现在队伍中,就临时起意让他加入到2B士兵的行列,看到娜娜穿着深V的小迷彩,就临时加了一场脱戏,这些都让我觉得,剧本忽然就活了,或者说,这个剧本上的人物突然就变成了活生生的。我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不爱用剧本。
到了剪辑阶段,最开始是准备剪成5分钟版本的,但最后还是变成了3分钟。为了这3分钟,我和剪辑师又沟通了无数次,前期拍的画面在剪辑师面前,只能被称之为“素材”,对素材的处理方式,有无数种,我们尝试过其中3种,每一种都意味着至少一个通宵。最后,在3分钟面前,我们还是妥协了,选择了最中庸的一种剪辑方式,它有着最中庸的调色和叙事方式。拿出来之后,大家都很高兴,甚至有些兴奋的迹象,可我还是想剪一个长一点的版本。长一点,就距离完美更近一点,不是吗。
拍电影,真的好累,你如果爱它爱得不狂热,坚持不下来。最开始的创意,到剧本的艰难行程,到演员的挑选,资金的筹集,拍摄现场的种种意外,和演员的沟通,其中有些环节我经历了,有些没有经历,我只是拍了一个2分钟的短片,但我知道,从此之后不一样了,我坐在电影院里,忽然就真的懂了银幕上的那些画面。
好的表演很难得。文体中心的所有人几乎都是好演员,给了肖导以意料之外的敬业印象。大家一遍遍在地上打滚,忍受烟熏火燎,表演很放松,很多人还自己设计了台词和动作,连续4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几乎就是一口气完成,回到家躺下,我才发现自己累的产生起了幻觉。
但是,尽管拍电影很辛苦,但为了一个好故事,什么都是值得的。你看到一个好女人,就想着把她占为己有,你看到一个好故事,也会想着把它占为己有,为了守到一个好故事,我们要看无数的书,无数的电影,千方百计去体验生活,要去旅行,熬夜,和无数的人认识,试图进入他们的生活,我们为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后我们得到了那个故事,千辛万苦把它变成了电影,看着它,觉得那才是我们的人生。那真的是我们的人生。
前一篇:《鸿门宴传奇》,李仁港的多重叙事
后一篇:那些婚礼上,我们一起追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