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传奇》,李仁港的多重叙事
(2011-12-11 17:00: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评 |
很多人批评《鸿门宴》的时候说它像科幻片,我觉得这种说法很荒谬,因为这种思想中有着对科幻片根深蒂固的偏见,这些人永远无法理解的是,科幻片一样可以很伟大,当然,中国电影没有科幻片的传统,但我们有伟大的科幻小说《三体》,你如果因为书中将文革和外星人联系在一起而去指责其荒谬,就好比你因为在鸿门宴上没有吃到饭而看了一场棋局去指责它一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荒谬的。
对于很多批评者来说,既然是宴会,那么一定是要吃饭不能下棋的,主角一定得是刘邦和项羽,樊哙一定是要吃两块生肉的,虞姬一定是要唱歌之后才死的……如果一部和历史有关的电影没有满足他炫耀历史知识的机会,那他就会感到愤怒,这和自尊心有关,和正义感无关。
显然《鸿门宴传奇》不是严肃的历史剧,它也不是科幻,因为它里面的科技没有超过那个时代,它更不是架空历史,架空历史需要更严谨的历史观。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鸿门宴传奇》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电影?
回到历史上,刘邦赢了,项羽输了,这是所有故事的基础,《鸿门宴传奇》并没有篡改这个故事的结局。假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证明刘邦赢,项羽输,而世上只有两种证明方法,一种被司马迁用过了,李仁港要找到另一种证明方法。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找到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是考官的话,我给司马迁打100分,我要给他打99分。
99分里的30分,我要给编剧。用围棋代替饭局,是神来之笔。有一种观点认为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每颗棋子代表一座城池,棋盘代表地,棋子之间的线条代表官道,整个围棋就是两国争地战略棋局。象棋就起源于楚汉相争,将刘邦和项羽间的勾心斗角用棋局展现,从电影语言上,比一堆人坐那吃顿饭谈谈话更利于展现,更重要的是,这场棋局虽然表面上看在电影中只有很短的时间,但它的影响却持续到最后。而无间概念,则带有鲜明的港产片LOGO,李仁港将这个概念玩得淋漓尽致,项伯的无间,张良的无间,甚至范增在死了之后,他所布下的棋子依然在将这局无间的棋局推至高潮……影片中很多对白,都暗合了两条线索,像在棋盘上落子一样,他们真的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30分,我要单独给黄秋生。黄秋生完美地完成了扮演那个瞎子的任务,当这个瞎子被抛弃的时候,我体验到了久违的悲伤,这30分要献给我那一刻的悲伤。还有20分,我要给张涵予、冯绍峰、黎明甚至是陈小春,他们贡献了年度华语电影的最动人的集体表演之一。
还有10分,献给本片的音乐、剪辑、特技和美工,他们或许是有瑕疵的,但他们坚守住了阵地。
最后还有9分,我要给《大话西游》、《罗拉快跑》和《罗生门》。它们的多重叙事成就了《鸿门宴传奇》,《鸿门宴传奇》中借张良之口讲述的这个故事,尤其能让人联想到《罗生门》中所揭示的人的不可信赖性。如果把司马迁的视角看成是一重叙事,那么李仁港就是第二重叙事,或许在不久后公映的陆川的《王的盛宴》将会完成第三重叙事。中国电影缺乏探索的精神,我希望能以此片为首改变这一点,或许在未来,我们能看到鸿门宴这个故事的第一百重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