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随我一起沉没
(2009-11-23 11:28: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评 |
北大西洋的漫漫长夜里沉过两条船,一条是泰坦尼克,一条是摇滚电台。
当年看《泰坦尼克》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恨不能和那艘船一起就此沉入冰冷的北大西洋。这样一艘满载着荣耀与梦想的船沉了,杰克也死了,我又怎么可以独活?
昨晚看《海盗电台》,我再次希望在沉船的时候,自己能在那条船上。如果摇滚电台的DJ们沉入了大海,那这个海平面上的世界就只剩了那个最喜欢绳子的英国大臣,岂非无聊得近乎恐怖?
虽然我晕船,这辈子也没有坐过几次海船,但是请原谅我叶公好船的心态,而且这心态近乎变态,我总是很向往端坐在船头,感受着巨大的船身徐徐沉入海中的画面,我觉得那样的画面很有镜头感。电影看多了,一想到什么事情,总要拿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很多时候,一幅幅镜头就是可以衡量世间万物的基本度量单位,摄像机就是神的眼睛。
在摇滚电台被英国政府宣布为非法之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从此,我们就成了孤魂野鬼游荡在北大西洋的海面上。这句台词让我想到了及其残酷的无限制潜艇战,让我想起了当年孤军奋战在北大西洋的沙恩霍斯特号,在我的印象中,北大西洋,就代表着悲壮,代表着人类最大的野心,虽然这野心往往是被摧毁了,但是你所诞生的每一个野心,都将成为北大西洋海底的呈堂证供。从泰坦尼克到今天,北大西洋底除了有麦克哈里斯之外,还有无数人类野心的残骸。这些代表着野心与梦想的残骸是不会消亡的,他们在北大西洋底躺着,北大西洋底没有,电影中还有。
《海盗电台》是一个有关摇滚的故事。船上的人们是永远年轻的,是随和的,把别人结婚才十几个小时的老婆给睡了也不会翻脸,在别人门口摆好了姿势的妞,一转眼就被对门的给劫和了。船上的人们这样随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自由当中,他们为了在广播中说出一个F开头的单词不惜得罪政府,他们为了把这个救万民于压抑中的电台开下去,冒着沉船的危险转向北大西洋的深处。自由的手段是摇滚,摇滚的目的就是自由,摇滚,这个纯技术的音乐术语,和自由成了一丘之貉,让英国的大臣像《1984》中的老大哥一样气急败坏。蒙太奇的运用,似乎在对每个人提出同样的问题:换成是你,你愿意回到陆上的世界继续苟活吗?如果多一张船票,会不会有无数人登上这条年轻的破船,随他们航向死亡深处?难怪从加勒比到索马里,这么多人争当海盗。
《海盗电台》中美女如云,更不乏大被同眠的大场面,可我不喜欢那些美女,头一次。我打内心里反感这些被刻画得充满肉欲的骨肉皮,她们正如凯文所说的:这就是摇滚带来的不好的那一面。这让我自己也很惊讶,我原以为我要到60岁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对于片中的美女,导演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藐视,没有给几个漂亮的镜头,相反,在船即将沉没,那个刚认的父亲逃生的时候,对在水中如礼花一般绽放的黑胶唱片,给出了全片最美丽的镜头。摇滚在那一刻,有了色彩,有了既明确又让人难以琢磨的8运行轨迹,它们和摇滚电台一起沉入大洋,和泰坦尼克和沙恩霍斯特一起长眠,人类历史上那些不死的梦想和野心有了永恒的背景音乐。
船,从诺亚方舟开始,到《2012》,一直承担着拯救的意象。片中的男主人在船上找到了喜欢自己的一群人,找到了自己的初夜,甚至找到了自己的父亲,这多少有些刻意了,这些人依靠一条船,对抗着整个国家,一条船承载了如此多严肃的意象,也难免最终会不堪重负沉入大海。可摇滚电台沉没之后,那闻讯而来的无数条小船,就是薪火相传的火把,让人想起“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诗篇。以船开头,以船结束,就此完成了一个圆形叙事结构。
未曾喜欢过摇滚,你就没有真正的年轻过。“如果你记得60年代发生过什么,那你一定没有亲身经历过真正的60年代”,如果你能清晰地诉说年轻时发生的故事,那你一定已经不再年轻了。幸好,有摇滚,幸好,有船。
当年看《泰坦尼克》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恨不能和那艘船一起就此沉入冰冷的北大西洋。这样一艘满载着荣耀与梦想的船沉了,杰克也死了,我又怎么可以独活?
昨晚看《海盗电台》,我再次希望在沉船的时候,自己能在那条船上。如果摇滚电台的DJ们沉入了大海,那这个海平面上的世界就只剩了那个最喜欢绳子的英国大臣,岂非无聊得近乎恐怖?
虽然我晕船,这辈子也没有坐过几次海船,但是请原谅我叶公好船的心态,而且这心态近乎变态,我总是很向往端坐在船头,感受着巨大的船身徐徐沉入海中的画面,我觉得那样的画面很有镜头感。电影看多了,一想到什么事情,总要拿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很多时候,一幅幅镜头就是可以衡量世间万物的基本度量单位,摄像机就是神的眼睛。
在摇滚电台被英国政府宣布为非法之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从此,我们就成了孤魂野鬼游荡在北大西洋的海面上。这句台词让我想到了及其残酷的无限制潜艇战,让我想起了当年孤军奋战在北大西洋的沙恩霍斯特号,在我的印象中,北大西洋,就代表着悲壮,代表着人类最大的野心,虽然这野心往往是被摧毁了,但是你所诞生的每一个野心,都将成为北大西洋海底的呈堂证供。从泰坦尼克到今天,北大西洋底除了有麦克哈里斯之外,还有无数人类野心的残骸。这些代表着野心与梦想的残骸是不会消亡的,他们在北大西洋底躺着,北大西洋底没有,电影中还有。
《海盗电台》是一个有关摇滚的故事。船上的人们是永远年轻的,是随和的,把别人结婚才十几个小时的老婆给睡了也不会翻脸,在别人门口摆好了姿势的妞,一转眼就被对门的给劫和了。船上的人们这样随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自由当中,他们为了在广播中说出一个F开头的单词不惜得罪政府,他们为了把这个救万民于压抑中的电台开下去,冒着沉船的危险转向北大西洋的深处。自由的手段是摇滚,摇滚的目的就是自由,摇滚,这个纯技术的音乐术语,和自由成了一丘之貉,让英国的大臣像《1984》中的老大哥一样气急败坏。蒙太奇的运用,似乎在对每个人提出同样的问题:换成是你,你愿意回到陆上的世界继续苟活吗?如果多一张船票,会不会有无数人登上这条年轻的破船,随他们航向死亡深处?难怪从加勒比到索马里,这么多人争当海盗。
《海盗电台》中美女如云,更不乏大被同眠的大场面,可我不喜欢那些美女,头一次。我打内心里反感这些被刻画得充满肉欲的骨肉皮,她们正如凯文所说的:这就是摇滚带来的不好的那一面。这让我自己也很惊讶,我原以为我要到60岁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对于片中的美女,导演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藐视,没有给几个漂亮的镜头,相反,在船即将沉没,那个刚认的父亲逃生的时候,对在水中如礼花一般绽放的黑胶唱片,给出了全片最美丽的镜头。摇滚在那一刻,有了色彩,有了既明确又让人难以琢磨的8运行轨迹,它们和摇滚电台一起沉入大洋,和泰坦尼克和沙恩霍斯特一起长眠,人类历史上那些不死的梦想和野心有了永恒的背景音乐。
船,从诺亚方舟开始,到《2012》,一直承担着拯救的意象。片中的男主人在船上找到了喜欢自己的一群人,找到了自己的初夜,甚至找到了自己的父亲,这多少有些刻意了,这些人依靠一条船,对抗着整个国家,一条船承载了如此多严肃的意象,也难免最终会不堪重负沉入大海。可摇滚电台沉没之后,那闻讯而来的无数条小船,就是薪火相传的火把,让人想起“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诗篇。以船开头,以船结束,就此完成了一个圆形叙事结构。
未曾喜欢过摇滚,你就没有真正的年轻过。“如果你记得60年代发生过什么,那你一定没有亲身经历过真正的60年代”,如果你能清晰地诉说年轻时发生的故事,那你一定已经不再年轻了。幸好,有摇滚,幸好,有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