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DSSB |
“风之末端”这个名字,和DSSB与CL网一样,这段时间在我博客里出现得很频繁。DSSB这一次不说了,CL网也不说了,这一次主要谈一下风之末端这位同志身上存在的问题。
大概一年多前,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叫“昆明报纸的评论员”,很客观地指出了昆明几家报纸的评论员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了这位风之末端同志。当时我指出了他的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个是存在着比较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二个是疑似我D的御用文人。我希望他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能够好好地反思一下。但是刚看到他在天涯上写的一篇文章《就算你交了钱,也要给免费乘车的老人让座!》,这篇文章我看了前半部分,便再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从前半部分来看,这篇文章连论点都是不成立的。
文章前半部分如下,附送点评若干:
《就算你交了钱,也要给免费乘车的老人让座!》
作者:风之末端
曾有外地到昆明的朋友对我说过,昆明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秀丽的风光(昆明的风光真能给人很深的印象吗?你是指滇池吗?),就是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的情景比比皆是(我去过很多城市,没有一个城市是老年人把座位让给年轻人的),令他们从心里感到春城的温馨。
然而,前几天我偶然(为什么要使用偶然这个词呢?)听到好几个(到底是几个?这算是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之后的抽样调查吗?)老人告诉我,最近,他们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没有年轻人给他们让座(是一次,还是两次,还是次次都是这样?),尽管车里的广播一直在叫把绿色座位让给老弱病残,但绿色座位上的年轻人都装作没听见(恕我直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没发现不让座的情况呈上升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老人们推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的推测?),这是因为最近昆明市实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后,有的年轻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年轻是只存在于老年人的想象中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是真实的,请列一下你调查的年轻人的姓名单位和家庭住址):我坐车是出了钱的,相当于我买了这个座位的乘坐权,而不应该让给免费乘车的老人。
风之末端也觉得恐怕还真的是这个缘由(我也觉得恐怕还真的应该有别的理由吧),这让人觉得啼笑皆非(这个结论被这么生硬的推断出来,确实很啼笑皆非)。本来昆明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这个对老年人的关怀措施,可以说是人人都叫好(又自相矛盾了不是,您这文章里不是写着有年轻人认为不好吗?难道因为他们不让座,就连人都不是了?)的好事,没想到竟然让老人多了一层烦恼。
……
文章就摘抄到这里了,虽然在文章里我已经提了不少问题,不过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既然文章的论点是自从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之后,就有年轻人认为这些不花钱的老人无权坐下来了,那你应该首先要说明年轻人就是这样认为的。文中对这一点交代得很含糊,会使读者认为这是作者和几个老人“推测”出来的,如果是这样,这篇凭空炮制出来的、为了挣那5毛钱的评论文章不仅起不到它应该起的作用,还会有负面的作用。
另外,做为一篇评论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推测(何况还是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的推测)”、“也觉得恐怕还真的是”之类的表述,这样的词汇适合写散文,而不是评论。另外,比如“人人都叫好”之类的句式,也是一种不道德的思维,和“与会者一致认为”、“获得了一致称赞”这样的官样文章一样,不是给需要解决问题的老百姓看的,而是给急于表现政绩的领导看的。
其实这件事情的症结,在于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乘车是否应该分时段进行,比如天涯云南上一个讨论此事的帖子(从这个帖子里我丝毫没有看出“人人都叫好”的迹象,相反,是几乎人人都叫不好)我觉得非常好,里面就讨论到了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取消免费优惠的问题,这个思路就比风之末端同志要高明了许多。如果评论可以从“免费乘公交,是否分时段”的角度来写,才是真正有诚意解决问题的态度。
我的看法是,政府出台一个措施,好的我们当然要支持,如果是需要改善的,我们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政府不是出台了一个“诤言奖”吗?我个人认为如果一定缺钱的话,去挣那5万块钱的诤言奖金,要比挣这5毛钱一个帖子的工分有志气多了。
先是在天涯上看到,然后看到风之末端同志又在CL网里贴了这篇,这说明他很得意于这篇文章,CL网里也很配合地给他封了一个头衔:5毛党。我觉得这个称谓不错,最起码比我当年起的“御用文人”精炼多了。以后就改叫风5毛好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