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登珠峰是如此容易的事

(2006-05-26 15:22:36)
分类: DSSB
昆明一些媒体在提出所谓“昆明精神”概念之后,又用纳税人的钱,仿佛乾隆爷下江南一般隆重地送两个昆明人去登珠峰,并大肆报道,让这两个体力透支的人站在珠峰顶上,解下氧气面罩,冒着生命的危险宣读有关昆明精神的标语。
最先看到这一场面的我,自然想起了《垂直极限》里那个航空业大亨最终把登山队员害死的创意:要让队员们在规定时间内登顶,以配合他开辟的新航线的第一架飞机从雪山顶上掠过,同时挥舞手中的……。联想到“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昆明精神语录,我想人家这外国人才真的够得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标准,只不过在很多时候,追求卓越是要付出代价的——更何况这次登珠峰的行动,我认为根本就是一次劳民伤财的无聊之举。
先请看下面这篇我刚发现的文章:
“无腿英雄”选择继续登顶
  
    据外电报道,5月15日,34岁的大卫·夏普从珠峰顶上下撤300米处时,氧气用光,生命垂危,但不少经过他身边的登山者却没有尽力救助他,导致他死在山上。
  
    其中包括新西兰无腿勇士马克·英格里斯,他靠一双假肢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然而日前他却被指控“见死不救”。英格里斯日前接受采访,承认了他当时面临的艰难抉择和痛苦心境。
  
    英格里斯称,他的登山小组是在海拔8534米左右的高处发现了34岁的英国登山者大卫·夏普的,海拔超过7925米的高度由于氧气稀缺,气候低至零下30摄氏度,一直被登山者称做“死亡地带”。当时34岁的夏普躺在一块岩石后面,因为缺氧和寒冷,已处于奄奄一息的垂死状态。英格里斯的登山小组成员立即聚到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帮助这个英国人,他们将自己的氧气瓶给夏普吸,并通过无线电向探险经理布赖斯征求意见,但布赖斯告诉他们,他们不可能将这个英国人救下山。于是英格里斯和其他几人做出了一个悲痛的抉择:抛下夏普,继续登顶。
  
    英格里斯说:“在8534米的高度,我们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保,更不用说拯救别人活下来。他当时处在非常糟糕的临死状态中,我们曾经讨论该如何救他,放弃他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无法帮助他,他没有氧气,没有合适的手套抵御酷寒。”
  
    英格里斯称,在那天早晨先后经过夏普身边的登山者至少有40人,却无一搭救。
好,就转到这里,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注意到,这个人死在珠峰顶上的时间,是15号,肩负着宣扬“昆明精神”使命的这些昆明人,是14号登顶成功。那么,我们的金氏兄弟有没有可能碰见这个人?我对登山这项运动不熟悉,不好做出判断,只是觉得这两件事情仅相隔 一天,未免太过凑巧。假使金氏兄弟真的曾经发现过这个垂死的英国人,他们是否也会象英格里斯的登山小组那样,陷入过激烈的争论?他们是否也为了在300米远的珠峰顶上宣读“昆明精神”语录,而和其他人一样见死不救?而如果他们在碰上这种情况的前提下,做出放弃登顶,搭救这个英国人下山的举动的话,那我们的“昆明精神”是否就不存在了?
当然,我希望这只是我的一相情愿,因为我在金氏兄弟接受采访的言谈中,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个失败者的存在。
那就退一步说。这个英国人,是一个人爬上珠峰的,而他之前已经登过两次了。在文章中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和金氏兄弟差不多同时登上珠峰的,还有一个没有腿的残疾人——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个很大的玩笑,不是外国人在跟我们开玩笑,就是昆明人跟我开玩笑。就在那个英国人死去的那个早晨,至少有40个人经过他的身旁——坦白地说,看到这一句话才是最让我震撼的,因为光看金氏兄弟的报道,我以为登珠峰是件无比艰难的事情,需要政府专门拨款,需要那么多人一路护送,需要各路记者陪同报道,据说中间还死了人。而看了人家的报道我才知道,原来珠峰顶上是如此热闹的所在,随便一个人都能上去,甚至包括没腿的残疾人,不过一个早晨而已,珠峰顶的客流量就达40个人……
最后再说一句,据说某报的金氏兄弟站在珠峰顶上的照片公布之后,有N多的对登山运动略懂一二的人打电话给该报,强烈质疑该张照片的真实性——不过我觉得照片造假的可能性很低,以前我可能会觉得有这个可能,不过在看了人家外电的报道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登珠峰是件如此容易的事情。这么容易的事情还舞弊,那对这些昆明人来说,类似“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高难度动作,岂不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理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