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股票的核心标准应当是什么?
(2015-09-14 17:34:15)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理念 |
今年6月12日,A股上证在创了5178点的新高之后,转头向下,随后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股灾,8月26日一度创下2850的最低点。许多一度赚得盆满钵满的股民再次蒙受利润或本金的大幅损失,市场再次陷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萧条状态。
在市场大幅下跌之前,比较侥幸的是,本人及时把几乎所有轻仓的股票高位清仓,清仓出来的资金全部增持了银行与白酒。在随后的第一轮股灾中,银行几乎没有遭受多大冲击,白酒的重仓股票下跌幅度较大盘要小,所以利润回撤有限。在第二轮股灾中,银行有了较大下跌,利润回撤较大,今年上半年近30%的利润多数还给了市场,好在近期在市场下跌当中,银行股又表现出了极强的抗跌性。
对我而言,利润或股价的波动不是思考投资的重点,投资理念是否正确且知行合一才是我最为关心的。这段时间,本人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大盘5000点高位,该不该满仓持有低估股票?或者说,5000点不卖出低估股票,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在市场5000点的时候,有许多人士看空,比如李大宵提出了“地球顶”。从许多板块股票来看,股价确实在“地球顶”。比如神创板超过100倍的市盈率在我看来跌个80%都不多。在5000点的时候,绝大多数板块股票都已经泡沫化,几乎找不到多少可以买入的标的。与此同时,以银行板块为代表的极少数权重蓝筹与其他板块的估值分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银行股多数市盈率仍在10倍以内,市净率在1.5倍以内,处于历史低位。这一低位即使与国际资本市场比较,也是不高的。李大宵所谓的“地球顶”,并不能概括A股市场的全貌。因为即使在许多股票处于“地球顶”的时候,还是有一些股票处在“钻石底”。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当大多数股票高估的时候,少数低估的股票该不该继续持有甚至增持?
对此我反思的结果是:还是应当以低估作为是否持有或买入的唯一标准。如果因为多数股票高估而卖出低估股票,则你的买卖标准其实是两个:一个是“低估买入,高估卖出”,另一个是“市场多数股票高估时卖出低估股票”。在大盘5000点时,这两个标准出现了矛盾,如果卖出低估股票,其实是选择了“市场多数股票高估时卖出低估股票”这一标准。这一标准其实隐含了一个推论,即:多数股票高估时,市场转熊的概率很高;市场一旦转熊,低估股票也会出现很高的下跌概率。为避免损失,你应当提前卖出低估股票。
对这一推论,本人至少可以从三点上反驳:
第一,
第二,
第三,
当然,还有许多看空的理由都建议投资者卖出股票,比如雪球的大V释老毛从实体经济、经济政策等角度看空市场,不建议重仓持有股票,这种不看具体股票估值、只靠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并不确定的联系来投资的观点,不值一驳。
“低估时买,高估时卖”应当是价值投资的唯一标准,任何与此标准相冲突的标准,都应摒弃。当然,任何能够为这一标准“锦上添花”的“催化剂”,都不必排斥,比如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好的行业、好的概念等等。毕竟,价值投资的这一核心标准,虽然为投资获利提供了最大的概率,但其他能够提高这一概率的方法,都有利于价值的更快实现,价值投资者都应持欢迎的态度。
当前,市场在3000点左右徘徊,相比5000点的高位,本人持有的股票又低估了不少,相信坚定持有,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