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华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学习体会(关于透视盈余、夕阳产业)
(2012-12-26 16:18:11)
标签:
学习体会价值投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杂谈 |
分类: 巴菲特研究 |
原文摘录:
当一家公司拥有另一家公司部份股权时,在会计上通常有三种方式来处理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所拥有的权益,其中所持有的股权多寡将决定公司採用何种方式。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规定:若持有股权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除了少数例外,就像我们先前持有的银行股份),则投资公司必须完全合併该被投资公司,包含营收、费用、所得税与盈余等在内的所有会计科目。比如说像是Berkshire持有60%股权的蓝筹邮票公司,便是属于这一类,至于其它40%股东的权益在财务报表上则以少数股东权益列示。而若是持有股权比例介于20%-50% 之间,像Wesco金融公司虽系由Berkshire所控制但却仅持有48%的股权,则在投资公司的帐上仅记录一个分录,将被投资公司依股权比例所认列的投资损失或利益予以入帐。因此如果A公司拥有B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权,则不论B公司是否将年度盈余全数发放,A公司都必须依比例认列投资利益,另外这两类的会计原则都规定,必须附带一些企业间所得税、购买法价格调整等调整分录。最后若是持股比例低于20%,则依照会计原则,投资公司仅能认列被投资公司实际发放的股利部份,至于保留而不发放的部份盈余则不予理会,也因此假若我们持有一家X 公司10%的股份,又假设X公司在1980 年共计赚了1,000万美金,若X公司将盈余全部发放,则我们可认列100万的利益,反之若X公司决定保留全部盈余不予发放,则我们连一毛钱都不能认列。
抱朴阿素体会:
巴老的这一段话,涉及到的是一家公司投资另一家公司的股权,不同的持股比例,被投资公司经营产生的利润在投资公司的会计报表上会有不同的反映方式。这一情况对于以投资股票等有价证券为重要经营内容的上市公司,在业绩评估的时候,一定不能简单地看财务报表。为此,巴老发明了一个新概念:透视盈余。巴老的透视盈余与账列盈余相对,数字总共包含三方面数字的加减,即:帐列盈余+被投资公司的保留盈余(按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未反应在我们公司帐上的盈余)—若这些未反应的盈余分配给我们时,估计可能要缴的所得税。(营业盈余系已扣除资本利得、特别会计调整与企业其它非常态的项目)。
由于会计准则的规定导致投资企业业绩反映上的偏差,巴菲特专门发明了“透视盈余”概念,我从中学到的是巴老看待上市公司利润的企业视角。许多股民投资上市公司,眼睛只盯着股价,根本没有把自己视作一个股东,判断上市公司的好坏自然只从股价而不是企业经营的角度说事。比如最近几年的银行股,经营业绩都不错,利润年年一大把,赚得“都不好意思了”(民生银行董事长语)。但这么好的业绩,没有体现在股价上,分红上也只占利润的30%左右。如此,在许多投资者看来,只要股价不涨,那么银行每年赚的那些钱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以局外人而非股东的视角看问题。但在我看来,银行股价不涨,赚的钱多数留在上市公司,自己作为股东,不过是肉没让你吃但还留在锅里,企业的净资产在增长,企业的内在价值在增长,股价迟早要反映这一情况。所以虽然前两年自己持有的银行股从股价而言是亏了点,但站在企业的视角,只要长期持有,一定会赚钱。
所以当我们投资一家公司亏了钱时,不妨想想“透视盈余”。
原文摘录:
除了少数的例外,当一个赫赫有名的经营者遇到一个逐渐没落的夕阳产业时,往往是后者佔了上风。
抱朴阿素体会:
巴老的这句话其实在提醒我们:投资一家上市公司时,企业所在的产业要作为比管理层情况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来评估。时势造英雄。大势不好,再好的管理者也难以回天。就像最近几年,A股大势不好,处于熊市,再好的基金经理,业绩也远远无法跟2006与2007年相比。我想,巴老这个感慨,可能是从他本人收购处于夕阳产业的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教训得来。这家企业的管理层很优秀,但管理层再怎么努力,无奈纺织业衰落,企业始终在亏损的边缘挣扎,最终只能将纺织业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