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2009-03-05 22:47:31)
标签:

陶器

马家浜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黑陶

红陶

文化

分类: 学而习之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一)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二)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三)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四)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五)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清苦老财

 

    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相比,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发掘相对较晚,系统性也较差,不过也大致可以理清几种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诸如长江中游流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

    可以在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浙江博物馆里看到这些史前文化的陶器。我也曾多次前往江浙一带,但是总是没有机会去河姆渡遗址和良渚遗址去看看,为此一直深感遗憾。

 

七、长江流域史前渚文化的陶器

43. 刻划栉纹红陶釜,大溪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刻划栉纹红陶釜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约公元前 4400 一前 3300 年)

高 42 厘米,口径 67 厘米。夹砂红陶。圆唇,敛口,圆腹,圆底。施红陶衣。腹部饰凹弦纹数周,相间刻划三组网纹和两组栉纹。容量大,胎体厚重,可作煮炊用具,大型陶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系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1974 年湖南澧县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大溪文化(约公元前 4400 一前 3300 年)因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江汉及周围地区。大溪文化的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出现蛋壳彩陶,后期黑陶增多。

 

44. 红陶瓮,屈家岭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红陶瓮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 3000 一前 2600 年)。

高 28 . 5 厘米,口径 35 . 6 厘米。泥质红陶。口微侈,折唇,鼓腹,小平底。口沿下饰刺钉一周,共二十三个。此瓮出于墓葬中,是作瓮棺葬工具使用的。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珍贵器物。 1974 年湖南澧县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一前2600 年),因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愈大溪文化相当,时代稍晚。制陶水平稍高于大溪人,蛋壳彩陶小杯、小碗最具特色纹饰多卵点、弦纹和弧纹。

 

45. 黑陶小口长颈壶,屈家岭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黑陶小口长颈壶,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

高11. 5 厘米,口径 2 . 4 厘米。泥质黑陶,胎薄,器表打磨光亮。直日,圆唇,长颈,阔肩,扁腹,腹下部急内收,接圈足。圈足饰镂孔花纹。出土时,器口部倒扣一平底薄胎黑陶杯。此壶的形制在洞庭湖和鄂西地区具有代表性。 1978 年湖南安乡墓葬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46. 猪纹黑陶长圆形钵,河姆渡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猪纹黑陶长圆形钵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高 11 . 7 厘米,口径 21 . 7 ~17 . 5厘米,底径 17~13 . 5 厘米。夹炭黑陶。敛口,腹作圆角长方形,平底。外壁正、背面中部均刻有猪纹,长吻、竖耳、瞪眼、鬃毛竖立.迈开四足。富有运动感,猪身辅以圆涡纹和叶纹装饰。线条粗犷,形象带有模拟的夸张风格。 1977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文化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距今大约7000~5400年,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致相当。陶器多夹碳黑陶,器形丰富,有釜、罐、碗、钵。陶器的装饰艺术价值较高,多见抽象几何团,动植物纹。

 

这只陶钵上的猪纹图案,可能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动物画。

 

47. 灰陶双耳釜,马家浜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灰陶双耳釜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 4300 一前 3300 年)。夹砂灰陶。大口,侈沿,深腹,圜底,口下有扁耳一对,腹上部附加锯齿状宽檐一周,作为置放灶坑上的搁架,是兼实用与装饰于一体的。底部留有烧烤的烟炱痕。陶釜是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 1972 年江苏常州出土。现藏常州市博物馆。

 

48. 红陶垂囊形盉,马家浜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红陶垂囊形盉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高14. 2 厘米,口径 5 . 2~5 . 9 厘米。泥质红陶。器呈垂囊形,上部前端有一注水口,口沿外翻,细颈,弧形腹,圜底。尖状流。口沿后部有一提梁与流颈相连接。口沿与提梁上各阴刻一组交错的同心圆纹,宛如灵芝,造型独特。富有装饰性。1959 年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马家浜文化以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命名。距今大约7000~6000年。陶器较粗糙,多夹砂红陶和灰陶。

 

49. 弦纹红陶釜形鼎,崧泽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弦纹红陶釜形鼎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 3900 一前 3300 年)。夹砂红陶.侈口折沿,唇沿起棱,束颈,广肩,肩部有因轮制形成的弦纹数道,足呈扁凿形,两侧各有一个圆窝呈兽目状,脊有指捏的齿形纹,圆盖,盖钮呈三尖瓣形。形制规整、美观,是长江下游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 1960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葬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崧泽文化有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距今约6000~5200年,两者都以太湖为中心分布。崧泽文化陶器出现了轮制技术。

 

50. 红陶鬶,良渚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 24 厘米。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口沿外卷,中间凹下,前端形成一流。短颈,颈腹间界限明显。鼓腹,腹下三个大袋足,腹侧有一环形鋬。此器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1972 年上海金山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良渚文化由发掘于杭州余杭良渚遗址而得名。时代距今大约5200~4200年,与崧泽文化似有传承关系,且分布更广泛。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时代相当。制陶技术较发达,以泥质黑陶为主,多黑皮陶,而且器物精美,装饰纹出现了后来在青铜器上常见的云雷纹。

 

51. 黑衣陶贯耳壶,良渚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黑衣陶贯耳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通高 15 厘米,口径 7 厘米。泥质灰陶。圆口,高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有贯耳,口上覆平盖,盖饰杯形钮,盖面有对称小孔两个。圈足上饰八个椭圆形镂孔。造型规整,为良渚文化典型器物。 1966 年上海马桥墓葬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52. 灰陶鸟形壶,良渚文化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六)

灰陶鸟形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长32.4厘米。细泥灰陶。器呈鸟形,喙状尖嘴,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头上有一冠,顺头顶后卷。躯体肥圆呈流线型,体下附三个支丁,遂使器形保持稳定。尾部收成圆管状,腹空,似可作容器。造型作觅食状,是一件形神兼备的原始时代陶塑艺术品。 1960 年江苏吴县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