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一)

标签:
红陶磁山文化陶器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
分类: 学而习之 |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一)
◇清苦老财
大约六、七年前的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游人如织,人们“哇~~哇~~”地叫喊着,感叹2000年前祖先的杰作。可是就在西安市区边缘的半坡遗址博物馆,门可罗雀,6000年前的祖先画在陶瓮上的鱼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
两年前,山东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游人们三三两两,看着那些灰头土脸的瓦罐子,一脸茫然:大老远地跑来,就是这么几个破罐子啊!
2008年首都博物馆,《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展》上,参观的人们摩肩接踵,人们站在国宝“陶鹰尊”前面,张了张嘴,想感叹,却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儿……
逐渐地,人们认识到了博物馆的价值,人们去博物馆看那些祖先们流下来的宝贵财富,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没能够真正理解那些财富的价值,这里我想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写一点关于欣赏史前陶器的一点知识。是外行人写给外行人的,难免贻笑大方。文中图片系多方收集而来,文字介绍也参考了专家的观点。抱歉的是,出处几无可据。
陶器是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考古发现所获得的资料证明,我国的陶器生产距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具。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相当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实物资料出土。其主要分布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北方地区等。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进展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陶器造型引人注目。各地区的陶器都有其独特之处,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在欣赏史前陶器的时候,可以按照文化传承的脉络去理解。考古发现已经把我国新石器的文化脉络进行了大致的整理,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史前文明发掘的相对比较有条理,比如黄河中上游地区,从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经过中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到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黄河下游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也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
新石器文化的特征是出现了农耕生产,使用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还发明了纺织技术。新石器时代大约出现在距今1万年上下,持续到距今4000年前后,时间跨度大约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之后,人们便进入文明社会了。陶器是新石器文化的重要器物,考古发掘在很多新石器文化遗存发现了大量的史前陶器,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在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也发现了大量的史前陶器。
一、磁山文化的陶器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
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均以烧造红陶为主。红陶出现较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有发现。夏、商以后,红陶的烧造逐渐衰落。
1.红陶盂及支座(故宫陶瓷馆)
红陶盂及支座,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通高20cm。盂:高9.5cm,口径10.5cm,底径11.3cm。支座:10.5cm。
盂(yú 音于),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口两侧有圆形饰物。夹砂红陶,表面粗糙。支座由三个独立的支架组成,支架上有类似四边形支托,下为圆形圈足。盂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与水,当它放到支座上时,就可以被加热。陶土里夹砂能够提高陶器的耐急热、急冷性能。在磁山文化陶器中,支撑炊器的支架颇具特色。
2.红陶深腹双系罐 (故宫陶瓷馆)
红陶深腹双系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14.4cm,口径9.5cm,底径6cm。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通体刻划纹饰,颈部纹饰为正反三角纹,肩、腹部装饰简单的麦穗样纹饰。这样简单的刻划纹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装饰纹样比较简单的特点。罐上的双系是为了悬挂或携带方便而设置的。
人们在烧制的陶器上,划刻简单的纹样,纹样的构成是日常生活最密切的麦穗,反映了当时人们朴素的爱美之心。
这个时期的陶器的造型,多见鼓腹型和三足鼎型。(见图3红陶小口瓶和图4红陶三足钵)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将制作陶器的粘土搓成细条状,然后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把缝隙抹平粘合的过程。为了使器壁均匀结实,人们会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然后再入窑烧制。尽管如此,器形不规整,器壁不均匀仍是泥条盘筑法制陶的最大特点。(见图4红陶三足钵)
3.红陶小口瓶(故宫陶瓷馆)
红陶小口瓶,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23.8cm
此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可能是一件盛水器。
4.红陶三足钵(故宫陶瓷馆藏)
红陶三足钵,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8.1cm,口径21.3cm,足距15cm。
钵敞口,圜(huán 音环)底,下承以三足。泥质红陶。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5.灰陶深腹双耳罐(故宫陶瓷馆藏)
灰陶深腹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15.2cm,口径13.8cm,底径6cm。
罐直口,深腹,下腹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圆形饰物,器身有麻布纹。
磁山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少量泛灰色的器物,有泥质与夹砂两种。灰陶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成为陶器中的主流产品,夏商周时期更是大量烧造。灰陶的形成是因为陶器在弱还原气氛中烧造,陶土中的氧化铁不能被充分氧化,因而呈现出氧化亚铁的颜色。
6.红陶双耳壶,裴李岗文化
红陶双耳壶,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高18厘米,口径5.5厘米,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壶体呈球形,直口,圆唇,短颈,溜肩,肩部有对称的两月牙形竖耳,耳中部各有一圆形穿孔,圜底,素面。壶为泥质红陶,系手工捏制而成,烧成的温度较低,陶质松散,表现出较多的原始性,但就其历史时代来说,还是一件制作较为细致的器物。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中国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出现于前5900~前4900年之间,也就是说距今大约8000~7000年。
7.红陶三足壶(河南省博物馆藏)
红陶三足壶,高 14 . 5 厘米口径 5 , 8 厘米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泥质红陶,火候较低。口圆微侈,颈较高,球形腹,圜底,肩部附对称竖耳,耳有小孔,底附三实足。器形规整,制作认真。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典型陶器。 1977 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