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元兑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再次出现明显下滑:兑欧元贬值12.5%,兑英镑贬值14.9%,兑日元贬值2.1%。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颓势的阴影在短期内依然存在,预计美元汇率在2007年可能继续走软。面对节节贬值的美元走势,美国现任财长保尔森像人们普遍预料的那样对外宣布:“显而易见,强势美元符合我们国家的最大利益。”与此同时,在华盛顿金融、财政决策圈内颇有影响的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藤评论说:“保尔森看来会喜欢不断升值的欧元。他入主财政部时,面临着美国一年近万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有迹象表明贸易赤字可能会下降,他的确该对此表示欢迎。”
根据一般经济规律,一国货币价值的走势是该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反映。为此,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大幅度贬值是美国2006年经济发展态势所致,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房地产大幅度下滑,以及经济走势中如能源、消费增长等重大因素的不确定性等。
的确,美国2006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最终会接近历史新高的万亿美元;尽管财政赤字2006财政年度为2482亿美元,下降到4年来的最低点,但白宫预计明年将再次上升到3392亿美元;房地产业虽不大会出现崩溃局面,但销售疲软程度和住宅中间价格下滑幅度,均接近或超过历史记录。这些重要的经济因素,加之国际石油价格仍有攀升的可能,消费者债务空前,消费开支增长会面临疲软前景的可能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这自然对美元汇率形成向下压力。
但从宏观经济态势分析,不论从GDP增长速度、创造就业机会、生产率提升等角度观察,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其他基本层面如科研投入、吸引人才等方面来看,国际经济学界的基本共识是,美国经济近年表现明显好于欧日经济。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美国经济虽面临一系列挑战,但衰退的可能性不大。有序调整后的2008年的美国经济,则被人们认为会更具活力。
面对美国经济好于欧日但美元兑欧元、日元汇率却节节下滑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国际货币体系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形成的两大新特征在2006年内表现尤其突出:一是美元近年来持续大幅度贬值,虽有美国经济层面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政策性的。二是传统意义上的强势美元和美元汇率进一步脱离,强势美元不等于美元必须升值。
历史上美元有过多次大幅度贬值,几乎都是政策性干预所致。首先是1971年8月开始,尼克松政府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次是1977年卡特政府试图通过言辞干预以压低美元,导致美元汇率再次暴跌。之后1985年的“广场协议”更是世人皆知,当时由于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欧日等国则实施货币紧缩,导致美元对马克和日元等主要货币下跌出现崩溃迹象,致使西方国家1987年不得不出台“卢浮宫协议”来支撑美元汇率。
实际上,2006年美国采取了两大政策措施,极大地影响了美元汇率的走势。一是言辞干预。从国会到白宫,从制造业到相关学术界,2006年美国上下都在大谈特谈美元汇率过高导致美国贸易赤字连创历史新高的问题,国会更是出台了数十个各种非限定性议案,对欧元、日元等多种货币形成极大的兑美元升值压力。其次是美国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大幅度增加。2006年11月22日美国国会研究局更新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的M3货币供应增长比例,1991年至1992年度仅为0.3%,之后节节攀升,1997年高达11%,2000年进一步攀升至12.9%,之后基本在6%以上,最新数据的2005年增幅仍高达7.8%。从2006年3月开始,美联储一改多年惯例,不再向外界公布M3的变化数据,但人们相信,2006年的货币M3供应增长比例不会逊色于近年。
另外,从传统意义上讲,强势美元往往意味着美元汇率的强劲,然而近年来,这两大因素进一步分离。美国金融决策者强调的“强势美元”,实际含义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要继续依赖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增长势头扮演主导地位,而与此同时,根据美国贸易乃至经济其他方面的势态,来推高或压低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汇率,才是“对美国国家利益最为有利的”。
综合来看,在2006年底送旧迎新之际可以预料,2007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美元汇率走低的趋势仍将继续,而态势可能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所指出的那样:“如果美国财长保尔森继续坚守其前任鲁宾开创的强势美元政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继续致力于降低美国的通胀率,美元的狂跌就不会出现。”然而,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却很难因美元汇率下跌而得到实质纠正,因美国国内高消费低储蓄,以及结构性财政赤字等问题,才是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根本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