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再访云居寺。如今想来已经有些遥远了。
再访,是想看看没有了肉身舍利的云居寺会不会多一些寺庙的平静与安详,再就是弥补上次没能登石经山的遗憾。
虽然为肉身舍利而备的旌旗彩幡依然保留着,但殿前寺内已可罗雀。拦在毗卢殿前警戒线已经撤掉,这次可以大摇大摆地直接进殿了。
殿内几位居士长老正围着不多的几位游客转悠着,一位僧人模样的中年男子则在一旁念叨:来,请一个护身符吧……从他的脸上分明能看出一丝商人对生意清淡的不安。
看见我们进殿,僧人赶紧走上前来教我们如何礼拜,乡音浓重。不待他开口让我请护身符,我道:听师傅口音,是南方人吧?僧人一愣,道:是啊
是湖北人吧
是啊,荆州人
荆州天沔洪一带?
是啊,洪湖的,你呢?
我用洪湖话答道:呵呵,洪湖哪里的?新堤?锋口?燕窝?
僧人笑道:老乡啊……便不再纠缠我们。走出毗卢殿,我不禁摇摇头。虽然也见过这种商人般的僧人,但出家人跟俗人攀老乡,还是头一回遇到。
同行朋友玩笑道,会几种方言也挺好嘛,可以到处认老乡。

忘记毗卢殿后是什么殿了。殿内一位同样乡音浓重的僧人也在招徕生意。他的手段略高一些,见有人礼佛,他便走到跟前,待人起身后,低声道:这位施主,您跟佛有缘,请到这边来。
只见他将人领到佛像边一个小桌前,便开始批签算卦了。算完之后倒也不硬要钱,只道随缘随缘。

这殿前月季正盛,想是如果没有这些施主们的随缘,估计它们也不会开得这么娇艳吧,这或也是一桩功德。只是僧人们的做派实在缺乏出家人的修养,总觉得多了些江湖气息。

寺内景致如故。游人少了,倒是便宜了我的镜头,难得这么干净。

龙藏木经馆内,匾额还在,上次来时问馆里的居士,龙藏二字为何下面一截没了?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遗憾地自己猜想,或者这样更有藏潜的意境?或者时间长远,字迹磨灭?但从字体和排版上看,却极类电脑字库里的字体,也分明是今人从左至右的排版,不像是古人手书啊。
也罢,谁愿意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吧,这种问题不需要“纹到底”精神。

上次来时,通过视频看不清佛祖肉身舍利的人们纷纷排队观瞻佛祖骨舍利,骨舍利馆前摆起长龙,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在馆前指导大家每人随缘十元,参观骨舍利。如今游人稀少,“指导专员”也不见了,透明的钱箱还在。
我以为这次不用随缘了,便超内走去,刚到门口,一位大姐叫住了我:随缘十块啊,观瞻骨舍利了。只得回来投了十块钱。大姐也不走出来监督,估计是想,不会有人敢在佛祖面前耍花招吧。

骨舍利比肉身舍利大,而且允许近前瞻仰,游人少,还可以多看一会儿。于是我睁大了眼睛仔细透过玻璃罩寻找传说中的舍利,工作人员这时远远地大声解说道:那颗白色的,跟我们家里的大米一边大的就是舍利了啊……如同背台词一样,每来几个人就重复一遍。想想,如果让我来做这种工作,估计个把月,新鲜劲儿过来,我就会主动辞职了,呵呵。
从云居寺出来,便直奔石经山而去。
在附近老乡指引下,我们沿着一条索道往山上走。索道年纪应该不小了,不知建好后使用过没。如今荒弃在这山野中,实在有点浪费。还好,高高的塔上架满了鸟窝,多少也算发挥了一点作用吧。

索道从铁道上空穿过,我们也就穿行到了铁道上了。上次坐火车来,走的应该就是这条铁路。大概因为是支线,很长时间也不见火车路过。
沿着铁路走了没多远,便是登石经山的道口。

这是一座大石山,不怎么好走。在人工开凿的并不规整的石阶两边,时不时会有一些趣石小品。名字取得颇讲究,尽量带着仙气儿,有牵强的,当然也有比较逼真的,但我总觉得那不像天然形成的,人工成分应该很高。

俗话说:望山容易走山难。看着不算高的山,爬起来还真费劲。一路上没有一丝山风,虽然还是上午,但太阳已经十分炙人了,一路大汗淋漓。
遍访京华古刹另一个意义就在这里,周末出来爬爬山,出出汗,对身体有好处。

位于山腰的施茶亭。当然,“施”是故称,如今市场经济社会,这里也就成了售水处兼石经山森警办公所在了。

站在山腰的远眺也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藏经洞被古人用石门封死,解放后炸开过,后来又补封上了。石经山上所藏石经应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吧。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经书十分完好地保留了唐代佛经的原貌,为今天一经多版提供了最权威的勘校标准。


这个山洞便是佛祖肉身舍利的发掘地。洞内空间很大,幽凉透骨,暑气全无,比空调舒服多了。山洞四壁全是刻石经书和佛像。可惜洞内不让拍照。

石经山上十余个藏经洞以及众多的佛教遗存,足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石穴寺庙。

这是当年凿洞刻经的僧人们开凿出来的水井,蓄无根之水,以解决僧众饮水。水井口阔二米,深十米,完全是在整块的岩石上凿出来的洞。
石经山有九井十八洞之说。以今天科技来开凿这些洞和井绝非易事,而古人之所以能办到,我想无非是诚笃信仰使然。信念的力量真的可怕。


洞内刻有经书的石板,当地保护单位洒上石灰水标记防盗。


这九井十八洞之巅,是险峻的山崖,登上山顶时,远远地就看见迎风飘舞的经幡。经幡上密密麻麻的经文全是藏文。极有可能是佛祖肉身舍利展出时,藏传佛教信徒的所为。

这在悬崖上飘舞的经幡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