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懂事起,大屋就是我记忆的一部分。小时候,大屋是我的主要游戏场所之一。出来后,每年回家,我都要去大屋里拜访那些老邻居。
大屋是一栋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关于大屋的传说,都是从老人们那里听来的。
大屋的主人是清代富商姚文海。姚家富甲一方,在当地有很大一片宅子,一般人进去之后都转不出来。宅子里小门过道众多,每个门口都栓着一条恶犬。
大屋只是他们家的后院。听说当年建大屋时,用了三年时间。每块砖都要用水平校准后再认真砌,粘合材料是用石灰、糯米和某种香料混合而成的。老人们的老人们对他们说,当年盖房子时监工手上都有一条皮鞭,监工不管其他,只管质量,砌慢点没事,但只要稍微砌歪一点,就肯定要挨鞭子了。
不但如此,当年对砖和木的衔接要求也十分高,要做到严丝合缝。
据说在抗战时期,一群人被小日本追杀,他们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躲进了大屋。小日本追来后进不去,于是找来杀猪的屠凳撞门。结果他们到处撞了老半天,门窗丝毫没有松动,最终只好作罢。
我还不止一次地听老人们说起,五八年发大水时,周围的人们曾躲进大屋里避水。关上几扇门后,洪水居然进不了屋。有人不信大屋有这么神,非要开门看看,结果一开门,洪水扑面而来,这时大家才知道,屋外的水早有四五尺深了。
在老人们的描述里,大屋不但坚固,而且精美华丽。时至今日,大屋还残有一些砖、石、木雕,为当年的富丽保存着几许记忆。虽然大红国漆已不见痕迹,但那斑驳的曲线,依然让我叹服前人精湛的雕工。
大屋正在老去,应该留下一些记忆。这次回家,我特意带着相机在大屋里转了老半天。我发现他更苍老了。
大屋神奇的大门,此时已经关不严了。
正堂顶上多了几个窟窿,漏进几缕阳光。
正堂内也堆的乱七八糟,都是住户们的杂物。
大屋南北两侧厢房的窗户是木雕工艺精品所在。北侧的窗户还在,上面的人物花鸟等依旧静静地保持着原来的神态,我至今也不知道他们所表达的涵义。
窗户里住着的那对老人不是我的爷爷奶奶,却是帮着妈妈把我拉扯大的人,我称他们为隔壁大爹,隔壁细爹(我们那边称爷爷、奶奶为大爹、细爹,音如嗲)
很多人出高价要整体买下这个窗户,大爹觉得这是老业,不能这么糟蹋,所以在他的坚持下,这扇窗至今保持完整。
南侧窗则没有这么幸运了。
以前住在窗里的是一位五保户老太太,靠拾垃圾为生。据说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熟读红楼倒背如流,但不幸遭遇土改和文革,终生未嫁,沦落至此。
记得小的时候,老人对我很好,经常留着一些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偷偷给我,一边用漆黑的手递给我,一边说干净的,吃吧吃吧。我并不嫌她脏。我经常到她昏暗、堆满各种拾来的垃圾的小屋子里,陪老人聊天,帮着做一点事,实际上以我的年龄根本帮不上忙,现在想来,老人可能只是喜欢有个小孩陪陪她。遇到家里有好吃的,也动员妈妈给她送一点,老人每次都会回礼,推也推不掉。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老人去世了,我大哭一场。老人走后,不知从哪里冒出个远方亲戚,把房子拾掇拾掇,住下了。没有多久,这个年轻力盛但成天无所事事,还有点好赌的远房亲戚把南侧的窗整体卖给了外地人,仅仅500元而已!不说这个了!
也许不能怪他,与其放在这里得不到保护,还不如卖出去,或能得到更好的照料。那些椽头上的雕花不是没人动吗?如今只剩下两个了。

很小的时候曾经上过大屋的二楼。为了拍得尽可能多尽可能全面点,我这次也爬了上去。隔壁爷爷奶奶一个劲叫我小心,奶奶还冲了一碗蛋花,让我喝了长力气。
二楼廊道
二楼前厅
二楼北厢
二楼廊道
门楣
天井
俯视
其它的窗户也挺漂亮
大屋南门外还有一间附属房
听说湖南经视曾为大屋做过不止一次报道,呼吁有钱人买下来,整体修复保存。我今天也在这里呼吁一下,哪位有闲钱,就来救救大屋吧,绝对超值。
顺便透露一下,湖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来文的老娘曾在这里安享晚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