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嵩阳书院——三千岁周柏下的灵气

标签:
中原文化嵩山登封嵩阳书院北宋杂谈 |
分类: 郑州文化年轮 |
1000年前:嵩阳书院——三千岁周柏下的灵气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五代时更名太乙书院,开始在此办学。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正式命名为嵩阳书院,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这的历程。
嵩阳书院对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极其重视文化教育的宋代,那时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当时的社会名儒纷纷聚众讲学,嵩阳书院更是名儒大德传道授业的理想之地,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24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
历史上,嵩阳书院是中国新儒学的发祥地之一。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著书讲学10余年,期间创立了“洛学”,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其学问以“明道”为目标。这正是体现出了三教思想相融合的结果。
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