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前:巩义石窟——中印文化交融的精神家园

标签:
中原文化巩义石窟帝后礼佛图杂谈 |
分类: 郑州文化年轮 |
1400多年前:巩义石窟——中印文化交融的精神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时期,是对石窟开凿最为热衷的时期,先后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之后在巩义开凿了巩义石窟。
巩义石窟相比起来可能没有前两者的规模大,但其价值却丝毫不逊于前两者。
巩义石窟开凿始于公元517年,以后经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相继于此造窟凿像。现存五窟,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造像龛238个,造像7700余身,题记碑刻251方。,巩义石刻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千佛、释迦多宝并坐、维摩变、飞天等北魏石窟常见的造像外,最有特点的题材是礼佛行列、伎乐、神王、怪兽等浮雕。
石刻中的重要部分是第 1、3、4窟南壁门两侧的18幅“帝后礼佛图”浮雕,为全国现存的石窟中所少有。其中最精美的第1窟和第4窟“帝后礼佛图”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细腻,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体矮小的侍从形象形成了尊卑鲜明的对照,整个行列表现了贵族上层人物的雍容华贵和虔诚肃穆的宗教感情,是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罕见的精品。巩义石窟造像风格一改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风的特点,而是面貌方圆、表情恬静、衣纹简洁,表现了石刻造像艺术的演进过程是研究中国早期石窟艺术史的重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