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庙讲座之二:姜钧杰畅谈书法艺术入门

标签:
转载 |
姜钧杰老师畅谈书法艺术入门
王麟/文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星河灿烂。隶楷行草,独具一格;紫砚狼毫,墨香飘洒。中国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字这个载体,而文字书写达到一定境界和高度,就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一种欣赏价值极高的文化艺术,从而也成为国学文化博大精深的绝佳表现形式。
很多人喜欢书法,但书法的欣赏与练习,除了对艺术的感悟和刻苦的研习之外,若逢名家指导,哪怕三言两语,就可解数年之惑,引领我们步入正途,少走弯路,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之谓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姜钧杰老师的讲座《中国书法艺术赏析》,将自己数十年书法研究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馈赠给了听众,在书法研习方面带给人许多启示。
姜老师的讲座内容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如何鉴赏书法艺术;二是如何研习书法艺术。二者既有所区别,也相辅相成的。只有深刻领悟了书法艺术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内涵,提高对书法艺术欣赏的造诣,才能更好地把握书法作品书写的精髓,也才能实现与与书法先贤产生共鸣,实现隔着时空的对话。
谈及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姜老师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幅作品的感悟和看法是不同的,这是审美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每个人的文化底蕴、个人修养、知识积累、社会认知有关。书法艺术其实是一种综合艺术,反映了一个人在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上的水平高低。因此,姜老师对书法爱好者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欣赏书法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技法方面,二是精神方面。欣赏书法的技法,需要练眼力,眼力达不到,也就缺乏欣赏眼光,永远也成不了书法大家。如何练眼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临摹古人的碑帖。临摹当代书法家的字不行吗?姜老师指出,古人的书法碑帖,流传至今,都是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参考价值,而今人的作品,尚未接受时间的检验,很难判别艺术水准的高低,临摹这些碑帖,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会限制书法水平的提高。
古人的著名书法碑帖很多,像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等名家作品风格各异,而技法完全不同,该如何选择呢?姜老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定要根据个人喜好和性格特点去选择临摹的碑帖。沉稳大气、一丝不苟的人可以选择楷书和隶书碑帖,性格张扬、狂放不羁的人可以选择行书和草书碑帖。书法艺术特点与书写者的性格有关,(所谓字如其人,主要指如其性格,而未必指其人品。)性格的不同决定了研习书法种类的差异。一般而言,隶书楷书水平极高的人,行书草书未必能取得至高的成就,反之亦然,这就是性格使然。
选择好自己喜欢的碑帖之后,如何临摹,又是关键的一步,一旦走错,往往会养成难以克服和矫正的坏毛病。对此,姜老师继续做出了解答:首先要选择碑帖里面清晰的字,再选择清晰字里面认识的字,从认识的字里面挑选看着最顺眼的字,然后就下大功夫临摹这些字体即可。当临摹到一定水平,就会发现以前看着不顺眼的字,如今也顺眼了,这就说明自己的鉴赏水平提高了。如果练到最后,碑帖中还有一些字看着不顺眼,此时,就与自己的欣赏水平无关了,那是因为这些字本身写得就很差。这说明,即使是书法大家,并不是他们写的所有的字都是精品,也有残次品。
临摹古人的碑帖,要揣摩分析字体结构,去想象和感悟古人写字所用的笔法,通过不断的练习,将古人书写的技巧掌握娴熟,变成自己书法技能。临摹碑帖也需要智慧,需要下功夫、动脑子,绝不能机械地为写字而写字,否则就与临摹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同时,临摹碑帖,一定要广泛涉猎,接触多些古人作品,从而掌握更多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形成自己的风格。
书法艺术要让人赏心悦目。姜老师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了如何才能把字写得漂亮的途径:首先分析笔画的方圆,书法用笔千变万化,方笔、圆笔以及方圆结合的笔法都经常大量使用,掌握好这些技巧,才具备把字写好的基本功。其次要找准字体的比例关系,比例失调,字体不可能好看。再者,一定要掌握看字的角度。碑帖上面的字体,是书法家通过不同的角度书写下来的,所以每个字都不相同,字的表现方法也不同。
写书法的人的握笔方法,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喜好去实施。姜老师对于目前流行的一些错误做法不以为然,认为应当正本清源。第一个流行的谬误就是很多教科书上要求的“腕平掌竖”,其实这种做法会使书写时手掌和手腕很僵硬,也就不可能写好书法,手腕灵活是好的书法创作的保证。姜老师建议,执笔无定法,如何握笔,要根据个人特点,怎么舒服怎么来。第二个流行的谬误就是“描字”,书法艺术允许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补笔,但是绝不允许“描字”,描字行为已经与书法无关,也写不出优秀作品。
姜老师还提出了四种书法技法:一是要学会上下提笔,使得笔画有粗有细;二是学会捻管,可以保持中锋用笔;第三是掌握笔管的倾斜角度,满足书法中的方笔圆笔要求,其中方笔是写魏碑不可或缺的技巧。第四要学会掌握书写速度的快慢。这些技巧对于所写字体的好和差影响很大。
鉴赏书法,还要揣摩书法家的精神状态,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揣摩他们的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领悟到艺术的真谛,逐渐接近古代名家的内心世界。书法家创作之时所处的精神状态,往往决定了作品水平的高低。比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好友唱和、酒醉微醺、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下书写的绝品。待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次尝试书写,已经达不到那个艺术水准了。还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是他在悲愤状态下写就的名篇,在那种精神状态下书写时,他不可能琢磨书法的技巧问题。要想把握这类作品的精髓,就应了解书法家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当时的精神状态。
在讲座最后,姜老师对书法作品中使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议,如果想要参加书法比赛,一定要遵从主办方的要求,或繁或简;如果是朋友之间的互赠,日常随意书写,则繁简相间也可,因为这样可以让字与字相互协调。何况古代原来存在的异体字,不少实际上就是后来的简体字。
姜老师这场于2015年10月2日下午进行的含金量极高的书法讲座,是天津市文庙与天津市国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国学文化节系列文化讲座中的第二讲,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讲座中提供的那些宝贵书法经验,让我们受益良多,也展示了一位书法大家广阔的胸怀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http://s9/mw690/005WzWyzty6VUkOI9rq88&690
姜老师说,临摹古人碑帖,就是与古人对话,分析其书法特征,以作指南。
http://s3/mw690/005WzWyzty6VUkPyH9802&690
姜老师指出,同一个字不同的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效果,须追求结构最合理的写法。
http://s5/mw690/005WzWyzty6VUkQsJ0w34&690
姜老师说,颜真卿侄子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杀害,因而他带着极大的悲愤写《祭侄稿》,一挥而就,该行书稿成为书法经典。它不是刻意为追求所谓书法艺术而写成的。
http://s10/mw690/005WzWyzty6VUkRsBp719&690
姜老师说,艺术可以有个性,却不可光追求书写形式而忽略所写字的本身,这种陋习易对人产生误导。
http://s11/mw690/005WzWyzty6VUkNX1KW9a&690
朱彦民会长介绍文庙明伦堂,曾有许多名人在此开过讲座,包括书法名家华世奎、龚望、严修、王襄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国学传播基地。
http://s6/mw690/005WzWyzty6VUkSudCde5&690
现场听众来了不少,且秩序井然,可见姜老师的讲座非常吸引人。
http://s11/mw690/005WzWyzty6VUkT6ZnQfa&690
文庙的领导、部分国学会会员,在国学大讲堂与姜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