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方电影传奇
东方电影传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13
  • 关注人气: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马兰州讲座:壮丽的唐代边塞诗

(2015-11-08 19:49:07)
标签:

转载


马兰州教授讲座:

《唐代的边塞诗——壮丽的画卷》

王麟/

唐代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独步千载,熠熠生辉。即使岁月荏苒,白驹过隙,神州陆沉,朝代更迭,这些绝美的诗歌仍然穿越了千余年的时光,为万民吟咏,带给我们非同一般的美的享受,提供了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在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全唐诗中,有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贯穿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类诗歌“以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反映边塞战争、和平、反战、爱国献身、民族团结、军政不公、边疆人文风俗、边关山川、乡思闺怨等内容,体现出鲜明的盛唐气象”。这就是与其他诗歌风格迥异的“唐代边塞诗”,也叫“军旅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伴随着王昌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绝《从军行》铿锵有力的咏叹,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兰州教授开始了《唐代的边塞诗——壮丽的画卷》专题讲座。马老师籍贯西北,举手投足,气度不凡,虽为学者,却隐隐有古代侠士之风,研究唐代边塞诗硕果累累,有专著《唐代边塞诗研究》问世。他曾经多次重返诗歌中描述的古战场,驻足边塞残垣,触摸大漠苍凉,聆听鼓角铮鸣,神交英雄豪杰。

马老师指出,在唐代众多的诗人当中,创作边塞诗的大有人在,但不占主流,真正以创作边塞诗为主的诗人,主要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和王维等人。唐代的边塞诗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想象派,一类是写实派。由于前者从未亲临过战场,没有体验过边疆生活,因此创作的诗歌与现实有一定差距,艺术感染力有限。而后者都是有过边塞军旅生活经验的诗人,他们在诗歌中真实描绘了戎马倥偬的艰辛岁月与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士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

对于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很多学者对他到底有无边塞生活经历大都持怀疑态度,马老师通过到青海湖实地考察得出了结论:王昌龄肯定到过大唐边疆,体验过金戈铁马的生活。论据就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没有到过青海的人,不会知道当地的山川磅礴大气,并且山脉都呈暗黑色。一个“暗”字,就足以证明诗人的创作有着真实的生活体验,仅凭想象是写不出来的。与此类似,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如果没有到过边塞,没有目睹过千里戈壁和瀚海沙漠的奇景,没有体验过极目远眺数百里毫无遮拦的空旷,就无法理解王维在这两句诗中描写的胜景。

我们朗读大唐边塞诗歌,会明显感觉到一股壮美之气萦绕字里行间,并被深深感染。对此,马老师指出,这是因为大唐国富民强,胸襟开阔,文化自信,影响了民众的审美观。大唐以壮为美,以硕大健康为美,体现出大唐文化崇尚的是“风骨美”和“力量美”。《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的解释就是“羊大为美”。一个“大”字,展示了“美”字的最初含义。而魏晋六朝崇尚的美,是一种颓废之美、柔弱之美,是精神卑弱的外在文化体现,距离“美”的真正含义已经非常遥远。唐代之后,宋元明清的很多诗人也曾经写过很多边塞诗,但是都无法与大唐边塞诗相提并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诗歌中没有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强盛气象,没有反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国家贫弱,民众精神萎靡,创作的诗歌也柔弱无骨。因此,马老师认为,大唐边塞诗是无法替代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那么,如何区分唐代的边塞诗呢?如何澄清很多人对边塞诗的误说呢?马老师从三个方面给予了解答。第一要看创作时限,唐代的边塞诗不仅仅出现于盛唐,在初唐、中唐和晚唐都有相当数量的边塞诗存世。如今的《全唐诗》中,边塞诗就占据了两千多首,贯穿整个唐代。第二是看题材,唐代描写战争的诗歌属于边塞诗,但是并非所有的边塞诗都直接描写战争。第三是看诗歌涉及的范围,唐代的边塞诗不是简单的反映前线,还涉及到后方。

唐代边塞诗风格独特,或写景抒情,或记述边塞生活,或抒发戍旅乡愁,或描写浴血拼杀,涵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马老师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结合着妙趣横生的实例,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让听众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总结起来,唐代的边塞诗蕴含着三大精神。第一是“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创业报国精神。边塞诗人岑参在《送人赴安西》就有“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的洒脱,更有“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的坚毅。虽然边塞环境的艰苦超乎想象,“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也难以阻挡大唐士子前仆后继奔赴边关建功立业的渴望。在唐代,很多读书人并不将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作为实现抱负的唯一出路,相反,他们很多人却前往万里边关,想通过军功获得功名。而这些功名是为了报国,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也只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表现了唐代士人能将追求个人功业与报效国家统一起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正是唐代边塞诗与别的时代的边塞诗的迥异之处。

马老师总结道:唐代边塞诗的主导价值取向就是士子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发扬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呈现出“盛唐风骨”。二者虽然出现于乱世和治世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建功立业、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和不图私利、利生济世的奉献品格以及风清骨骏的情辞却是相通的。

第二是“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行侠尚武的襟怀。唐代的读书人普遍都有行侠尚武的襟期,崇尚“小来重义气,学剑不学文”。虽然他们自身就是儒生,却对“皓首穷经,空疏无用”的腐儒嗤之以鼻。五十岁后才开始学写诗、后来官居节度使高位的边塞诗人高适,就曾经写下“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的诗句。而大诗人杜甫则更加决绝,直接呼吁士人们要“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身居高位、在诗书画三大领域开宗立派的大诗人王维,则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由于唐代士人尚武之风盛行,这就使得边塞诗歌备具风骨,普遍充满了浪漫的诗性美,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将边塞诗歌的文学韵味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可谓字字珠玑,回味无穷,读来美不胜收。“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而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则直击惨烈的战场,让战士浴血拼杀、将军勇敢无畏的形象呼之欲出:“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三是“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的四海合同的气魄。大唐文明之所以让后人念念不忘,充满向往,皆因其博大胸襟和广纳百川的气魄。《尚书》云:“有容,德乃大。”若一个文明有包容博纳之心,则能吸引更多异域文化相融合,凤凰涅槃,创造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在安史之乱之前,具备胡人血统的李氏王朝,并不歧视胡族,唐太宗就直言:“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而鲁迅先生则写道:“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强的把握,绝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研的抉择,绝不轻易崇拜或轻易放弃。”

对一切文化兼容并包,让大唐充满了浩然之气和阳刚精神,国家富强,文化自信,带来的是民众精神的昂扬向上,而边塞诗歌对此也有着鲜明的反映。马老师特别指出,大唐文明对多元文化的接纳认同,再融合创造,最终达到了四海合同的境界。而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融合与同化,则表现在对于异域文明的审美认同。大唐胡舞和胡乐的盛行,以及对于胡女美貌的欣赏和认可,就是对异域文化审美认同的典型例子。岑参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曾夸赞道:“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认为“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在白居易的诗作《胡旋舞》中,也描写了胡舞胡乐风靡中原的盛况,有“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回雪飘飘转蓬舞”、“奔车轮缓旋风迟”等诗句。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王朝总结这场灾难的原因之时,则将其归结于民族矛盾。从此以后,唐王朝一改过去包容心态,对于其他文化开始排斥,强大的帝国快速步入了暮年。

马老师最后总结道,之所以大唐能有四海合同的气魄,一是因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民族哲学上的通泰和包容观。所谓“通则能容,否则生别”。《易经》用“通泰”讲政治哲学,而《旧唐书》中对于安史之乱的评价就是“天地否闭,反逆乱常”,将“乱”与“否闭”联系了起来。二是大唐皇室有胡气,无大汉民族主义,文化心理上有包容的精神。第三是唐王朝在政策上也刻意泯去华夷之别,而四海合同,追求的是永康的致治思想。

雄壮的唐代边塞诗歌,经过满腹经纶的马兰州老师的一番阐述,令人耳目一新,情不自禁击节赞叹!

 

【附】国学会会员听讲座后所赋诗

马文哲《七律·听唐代边塞诗讲座偶感》(新韵)

风卷黄沙走斗石,无垠大漠孤烟直。

金革铁马平疆患,洒血抛颅战未迟。

社稷安危臣子虑,盛唐尚武士侠驰。

道言兵重为凶器,非至无奈莫用之。


张文云《五律·出塞诗二首》(新韵)

边城胡虏犯,旷野起尘烟。

诏敕征贤士,旌旗卷大关。

荒郊风刻面,鼙鼓响胡天。

莫道边城远,男儿莫等闲。


【博客链接】陈益民:图说边塞诗

http://s2/mw690/005WzWyzty6UQRrfzAlf1&690马兰州先生说王昌龄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距离玉门关非常遥远,一个“孤”字,点出了玉门关在茫茫戈壁中,是那样的小,那样的迢远,而将士们,就是在那样的地方,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

http://s2/mw690/005WzWyzty6UQRsnfu9f1&690马先生说到武则天,说她没有留下肖像,但史书记载她极喜欢自己女儿太平公主,原因是“类我”,一是性格像,二是容貌像。而太平公主性格极果敢,容貌极美丽。“武则天当然是绝世美人,否则唐太宗也不会看上她。不过,唐太宗是有大志向的君主,不沉沦于女色,所以武则天在太宗那儿并未得到眷顾。

http://s16/mw690/005WzWyzty6UQRtcfP96f&690马先生讲座妙趣横生,他说李唐王朝有游牧民族气质,所以以力量、大气、强悍为美,这是我们今天有所缺失的精气神。现在有女生早晨一个鸡蛋,中午一根黄瓜,晚上一个苹果,以为这样就能让自己美了,看长得跟小鸡仔似的,美吗?

http://s16/mw690/005WzWyzty6UQRu5Jcrcf&690马先生说,唐代士人流行的不是“考公务员”,而是投笔从军,到边疆去建功立业,并且是为报国,不为功名利禄。那是怎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那样崇高的人性啊!
http://s1/mw690/005WzWyzty6UQRvdADC10&690马先生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以最简单的语词,描绘出了最壮美的图景。

http://s10/mw690/005WzWyzty6UQRwOlTz99&690
精彩的讲座被录制下来。
http://s14/mw690/005WzWyzty6UQRxmeN7dd&690
讲座让现场气氛非常愉悦。

 

http://s13/mw690/005WzWyzty6UQRb9IyUec&690浮雕:边塞征战图(陈益民摄于嘉裕关长城博物馆)

http://s8/mw690/005WzWyzty6UQRctAxNf7&690玉门关(陈益民2015年5月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