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世皆知杨继业,谁人能识种世衡?》

(2015-10-12 17:24:17)

《后世皆知杨继业,谁人能识种世衡?》

王麟/

http://s10/mw690/001CfKs7ty6W9cmqY5Pa9&690
                     (北宋名将种世衡)

在北宋初期和中期,有两个家族以军功光耀史册,其中一个家族还通过评书流传至今。当然,这两个家族不是为北宋打下半壁江山的曹彬和潘美家族,而是另外两名将军,分别是杨继业和种世衡。

种世衡是谁?很多人非常陌生,那么如果问杨老令公杨继业是谁,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作为北宋初、中期的两位名将,杨继业和种世衡都为大宋长久治安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杨继业率领的杨家将是名声鹊起于宋太宗抗击契丹时期,而种世衡领导的种家军则扬名于仁宗抗击西夏期间。

http://s4/mw690/001CfKs7ty6W9coQdJ9c3&690
(北宋名将杨业)

按照演义的说法,杨老令公家族满门忠烈,最后死得男丁凋零,只剩下十二寡妇出征。而种世衡的家族,历史记载中为国捐躯的就有数十人。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说、种记、种谊,这是第二代种家将。种诂、种诊、种谔各统领种世衡之一部,世称三种,均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那么,杨家和种家都是忠君爱国,为何杨家将妇孺皆知,而种家军却湮没无闻了呢?这还是因为民间勾栏瓦舍的说书人造成的,杨家将通过各种评书话本代代流传,其人物事迹已经距离真实历史非常遥远,然而那些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满足了百姓对于英雄的渴望,因此流传千古。但是不知道何种原因,种家军的事迹一直没有通过通俗文学流传下去,最后沉睡在故纸堆中难见天日。

http://s15/mw690/001CfKs7ty6W9ctOK3c7e&690
(种家将)

种世衡,字仲平,河南洛阳人,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其曾祖种存启,做过河南寿安县令;祖父种仁翊,当过京兆长安令,赠太常博士;父亲种昭衍,进士及第,官拜职方员外郎;叔父种放,字明逸,宋代大儒,隐居终南山,宋太宗多次召其为官,辞不就,后拜左司谏,直昭文馆,累迁尚书工部侍郎。种世衡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便跟随在叔父种放身边,侍奉左右,刻苦攻读,很受叔父喜爱。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种放担任工部侍郎的官职,得以荫官,做了“将作监主簿”,后来迁官“太子中舍”,此后在多个地方做小官。

http://s8/mw690/001CfKs7ty6W9cw3xD9a7&690
(北宋军队)

他嫉恶如仇,不怕杵怒权贵,后来担任通判,镇守环州和凤州,因为得罪了章献刘太后的亲戚王蒙正而被贬官,种世衡因此被流放窦州,后移居汝州。其弟种世材送上一官职来替兄赎罪,这才任命种世衡为孟州司马。后来龙图阁直学士李纮以及宋绶狄棐等大臣相继为他辩护,种世衡这才被任命为卫尉寺丞,历任随州监酒、同州签书、鄜州判官事。这是种世衡在展现其强悍军事才能之前,在官场蹉跎的岁月。而他的一生命运转折是从范仲淹慧眼识才开始的,从此他从众多官员与将军中脱颖而出,与大将狄青一起,以军功名留青史。

http://s8/mw690/001CfKs7ty6W9cxlIKb07&690

根据《宋史·种世衡传》和范仲淹的《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记载,种世衡最为人称道的功绩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抢建青涧城,先发制人;二是安抚羌族为我所用;三是派遣间谍刺探西夏情报;四是用反间计除掉元昊的左膀右臂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

http://s4/mw690/001CfKs7ty6W9cAG2gHc3&690
野利旺荣

宋夏西部用兵守备不足,种世衡建议重建延州东北二百里已经废弃的宽州,用来抵挡敌人的锋锐。不但可稳固延安形势,还可以图取银、夏州的旧地。范仲淹同意他的建议,命他负责这项工程。在建城期间,西夏人多次出击,种世衡带领士兵一边战斗一边筑城。等城池筑好以后,却没有水源,挖地凿井一百五十尺碰见了大石头,还是没有水。守卫的士兵们就有点担心,认为此城不可守。种世衡没有放弃,命令继续凿穿石头,一畚碎石付酬一百钱。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凿穿数层岩石,泉水喷涌而出,军民欢呼雀跃。这种取水方法也传到了周边地区,解决了缺水之苦。新城修完之后仁宗皇帝就赐名青涧城。

http://s2/mw690/001CfKs7ty6W9cyFxnPe1&690
(如今的青涧城)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春,范仲淹巡视边境时,得知环州(今甘肃环县)很多羌族部落,因为以前官员都不抚恤,大都偷偷与元昊暗通款曲,威胁北宋安全。当时种世衡刚修完青涧城,在羌族百姓中声望很高,范仲淹就奏请朝廷调种世衡做环州知州,来镇抚羌族。当时羌族部落有个酋长牛奴讹,性格非常倔强,以前从没有出来拜见郡守。这次听说种世衡来了,竟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种世衡和他约定,第二天一定到他的帐幕去,慰劳部落百姓。

http://s10/mw690/001CfKs7ty6W9cCkaV379&690
(宋寨遗址)

当天晚上,大雪纷飞,积雪足有三尺深。左右侍从说:牛奴讹凶狠狡诈,难以信任,况且道路险阻,不易行走。

种世衡说:我正是以信义结交羌人,怎能错过约定的日期?”随后他冒着大雪前往羌族部落

到达以后,牛奴讹大为吃惊:“我世世代代住在这个山上,汉人的官吏没有敢到这里来的,你一点都不疑心呀!于是率领全部落的人向种世衡行礼,全部落感动得口服心服。

http://s4/mw690/001CfKs7ty6W9cWy1Xlb3&690

当时羌族中最强大的部落慕恩部落,谁能够将其收到麾下,谁就会占据先机。某夜,种世衡邀请酋长慕恩到军帐中饮宴,推杯换盏之际,种世衡唤出一名美丽的侍女出来劝酒,慕恩顿时兴致大增。酒过三巡,种世衡故意起身走到里间,从门缝暗中细细观察慕恩的一举一动不其然,慕恩乘种世衡离开之机,侍女调情,这时,种世衡突然夺门而入,表现出很意外的样子慕恩大惊失色,羞愧难当,赶紧伏地请罪。种世衡笑道酋长想要随即就十分爽快地把侍女送给慕恩,从此,慕恩对种世衡忠心耿耿,以死力效。羌族中凡有贰心者,种世衡便安排慕恩率军征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羌人兀二族已接受西夏册封的官职,种世衡召之不至,就命令慕恩进兵征讨,兀二族人一半被杀,一半归顺了北宋

http://s13/mw690/001CfKs7ty6W9cEBCRCac&690
(北宋将军)

种世衡后来升任内殿崇班、知青涧城事。开垦营田二千顷,招募商人,借贷给本钱,使流通货物赢得利益,青涧城于是殷实无忧他每次出行慰劳羌族部落,经常解下所佩的玉带送给他们。与客人饮酒到时候如果有人来报告敌情种世衡就随手将桌上的酒具送给来人。种世衡通过恩威并重的手段,逐渐将沿边的羌族为宋所用,为稳定边防、加强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http://s7/mw690/001CfKs7ty6W9d1ecM616&690
(西夏兵)

但是,也是因为种世衡轻财好施,在安抚羌族部落时候用了不少公钱,因此被当时的朝廷官员和后人所诟病。那么有人想过没有,当时的北宋王朝不惜每年花费几十万岁币并且加官进爵与契丹、西夏和好,难道种世衡花点公钱收买羌族为我所用就要被口诛笔伐吗?

种世衡在安抚好少数民族部落之后,先后多次派遣间谍深入西夏刺探情报,使用苦肉计和反间计,先后刺探到元昊的很多军事机密。同时离间他的两位将军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并假元昊之手除之,为北宋王朝除去了两个心腹大患。

http://s1/mw690/001CfKs7ty6W9d4KxJS10&690
(延州石刻)

种世衡在协助范仲淹陕西御敌数年中,可谓居功甚伟,但是由于北宋朝廷忌惮军人,所以他的官职一直不高。即使这样,还有朝廷官员故意隐瞒种世衡的军功不报,这个人就是北宋另一位名臣庞籍。种世衡去世以后,和他一同共事的庞籍官拜枢密使,这个官职主管国家军事用兵。种世衡的儿子种古上书朝廷为父亲讨说法,都被庞籍给压制了下去。等庞籍被罢掉了枢密使之职,种古继续上书申辩,朝廷这才派人查验,发现种古所说属实,这才为种世衡讨回了公道。

http://s2/mw690/001CfKs7ty6W9d7dP0Zb1&690
(庞籍)

庞籍在历史上口碑不错,也很有才能,与范仲淹私人关系也很好,但是这件事情做得太不地道。《杨家将》里的白脸奸臣庞太师的原型就是庞籍本人。我们善良的百姓眼光雪亮,为民请命者,千百年来香火不绝;损民利己并且祸害忠良者,都一律打入了奸臣行列,代代唾骂不休。当然,庞籍因为这件事被彻底丑化,也有点冤枉他了。

范仲淹对于种世衡的去世非常悲痛,为国家失去栋梁之材而哀叹不已,他在《祭知环州种染院文》中写道:“君子忧边兮,尚有胡虏。伊余追念兮,心之酸苦。焉得边帅尽如君兮,守此西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