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随笔)夜阑新月色,千里故人思

(随笔)
《夜阑新月色,千里故人思》
王麟/文
http://s13/mw690/001CfKs7ty6VPQtJ7Vq2c&690
在中秋之夜,看皎月当空,银辉轻洒,树影婆娑,寒星隐耀。在如水的月光下,团聚的人们或者休闲娱乐,或者仰望苍穹,神游星汉。头顶的月亮又大又圆,仿佛触手可及。当浮云略过月面,洁白的月盘上出现斑驳黑影,传说那是嫦娥、玉兔和吴刚的身影。在这美好静谧之夜,很多优美的诗句萦绕心间:“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千百年来,中秋节与月亮紧密衔接在一起,逐渐沉淀成民俗文化,并流传至今。
http://s6/mw690/001CfKs7ty6VPQuS3cx05&690年年中秋桂花香,岁岁月夕人相伴。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历史可谓久远,史实与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变换着面貌。据专家考证,早在西周时代,就有关于“中秋”的记载,然而那是作为节气而不是作为节日记载在官方文件中。而中秋节真正的起源,来自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畏心理,而古代帝王也遵从“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宫廷礼法。到了唐代,文人墨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吟咏小酌,也仅限于很狭窄的文化圈子,并未在民间引起多大反响。
http://s4/mw690/001CfKs7ty6VPQwOwiD33&690到数百年后的宋代,在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首次提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说法,并对“中秋节”的含义给予了解释:“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夕月。”宋元以后,下至明清,“中秋节”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固定下来,也作为“团圆节”“女儿节”和“果子节”为百姓所津津乐道。
http://s7/mw690/001CfKs7ty6VPQzSRkaf6&690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盛日,也是分享秋收果实的季节。然而回忆起过去的年代,留给我印象极深的一次中秋节,竟然是在家乡之外度过的。那一年我15岁,在节日当天陪着年过七十的奶奶第一次走出家门,前往首都北京看望亲戚。那是八十年代末期,千里铁路线上奔驰穿梭的依旧是设施简陋、却人流拥挤的绿皮火车。那时候,火车的平均旅行速度一直徘徊在每小时60千米以下,很多时候,列车速度甚至赶不上长途汽车。
http://s10/mw690/001CfKs7ty6VPQEowS519&690等一老一小到了保定火车站,我才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火车,只看了一眼,就被这头钢铁怪兽彻底震撼了,乖乖做了俘虏,从此对铁路和火车的热爱一直保持至今,并作为终身的职业。由于第一次出远门,内心紧张,几个小时的行程中,我蜷缩在无数人的胳膊、大腿与行李之间,忍受着乘客的聒噪和令人窒息的空气,始终趴在窗口,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外面一闪而过的树木、田野和零零散散的村庄,聆听着车轮与钢轨相撞之时发出的咔嗒声,以及时不时传来的汽笛的鸣响。到了中午,奶奶掏出一块五仁月饼,让我填饱肚子,但是我却没有丝毫食欲。到了下午,列车开进了北京永定门火车站,我一直朝思梦想的北京城,竟然已经身在其中了。
http://s6/mw690/001CfKs7ty6VPQGz7Ex35&690八十年代末期的北京远没有现在的繁华,交通也不发达,我和祖母的最终目的地是昌平区阳坊镇,然而赶到广安门汽车站,天色已晚,汽车已经停运,我们只好席地露宿在车站外面的台阶上,举目无亲,倍感孤独,仰头看着不远处的高楼大厦和万家灯火,刹那间,有一种强烈的想家的冲动,让我差点流出眼泪,而在此之前,家乡一直是我拼命想要逃离的地方。那一晚,让还是少年的我刻骨铭心,那种对亲人的思念是如此强烈,如此撕心裂肺,以至于在近三十年后的今天,那晚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http://s2/mw690/001CfKs7ty6VPQHKnBv71&690如今,曾经陪我一起去北京的奶奶已经去世15年了,而我也如愿以偿考进铁路高校,从事铁路工作,圆了儿时的一个梦想。可以说,改变我一生的契机,就是从那个普通的中秋节开始的。毕业后落户天津,从事铁路勘察设计近20年,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然而在每一个中秋节,家乡却再也没有进入我的记忆,因为我已经把美丽的津门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一个少年的梦想从冀中开始,延续到了北京,最后在天津找到了落脚点,无意中我竟然充当了京津冀三地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也是少年时代那个中秋节带来的意外惊喜吧。(2015-9-23)
http://s9/mw690/001CfKs7ty6VPQJUubC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