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学究”正名》

(2015-09-29 17:08:01)
标签:

文化

《为“学究”正名》

/王麟

http://s13/mw690/001CfKs7ty6VOs7TvC4ec&690

对于“学究”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最早是褒义词,后来变成了中性词,如今变成了贬义词。而在北宋,“学究”这个称呼,代表了某人有学问,根本就没有贬义。比如梁山泊上的军事吴用,就被好汉们称呼为“吴学究”。后来这个词的含义不褒不贬,用来形容一个虽然书生气十足、但是看起来比价刻板的人。如今,本来挺好的一个称呼,却变成了贬义词。那么,就需要正本清源,为“学究”正名。

http://s3/mw690/001CfKs7ty6VOs8B7XQ72&690
(吴用)

北宋建国之后,倡导文官治国的理念,为了广揽人才,延续了五代的科举制度,并加以改革,并放宽了取士名额,为下层布衣平民创造了上升通道。北宋初年的科举考试,绝非我们固有认知中的八股文考试。那时的科举考试不但没有八股文,而且考试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说,北宋初年的科举考试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常科考试,另一种叫制科考试。常科考试属于主流考试,绝大部分读书入仕都是通过它进行的。而制科考试是选拔专业人才,就是选拔民间身兼一种或者几种的特殊才能的人做官。制科的考试科目五花八门,各种稀奇古怪的科目都有,经常根据需要发生变化,并且该科考试时兴时废。到了北宋时期,制科考试科目先后设置过“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博通坟典、才识兼茂、博学宏词”等科目。

http://s1/mw690/001CfKs7ty6VOsd7Kfe80&690

常科考试种类有十种之多,其中荣耀和份量最重的就是进士科。状元、榜眼和探花就是从进士科甲等里选拔的头三名。除此之外,还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和明法等科目。在这里面,五经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书》《礼》《易》《春秋》;而九经的内容有四项与五经相同,即《诗》《书》《礼》《易》。除此之外,还有《左传》《周礼》《孝经》《论语》和《孟子》,九经里不含有《春秋》。

http://s11/mw690/001CfKs7ty6VOsi2ujoba&690

开元礼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的国家礼法集大成者;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三传我们也比较熟悉,有左丘明的春秋左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和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三礼指的是《仪礼》《周礼》和《礼记》;明经科和明法科技术含量最低。明经,顾名思义就是明白经书,主要考对于经文的死记硬背,至于经书表达的含义,倒是放在次要地位了。明法科就是考学生们对于法律条文的掌握。所以古代流传着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死记硬背,年龄越小,考过越容易,到了三十岁再考明经科,就让人耻笑了。而进士科难度最大,不亚于如今考北大清华,所以即使五十岁考上,也是欢天喜地的大事。比如曾经写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唐代大诗人孟郊,一直考到了46岁才登第,其欢喜程度不亚于《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

http://s7/mw690/001CfKs7ty6VOsiKggC76&690

“学究”科排在十个科目的倒数第三,可见也并非重要的考试科目。考五经,要通五经;考九经,要通九经。而学究考试只需要通一经即可,难度仅仅比死记硬背经书高那么一点点。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十七八岁左右的时候,在参加进士科考试之前,就尝试过常科“学究”考试,考试的内容是《春秋》,一举成功,获得“学究”称号。而从学究科到进士科有七档的差距,要想考中进士科,仅仅将经书融会贯通是不够的,必须继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应对竞争极为激烈的进士科考试。

由上可知,“学究”这个称号,最早是被人交口称赞的,绝非是贬损别人的外号。

http://s15/mw690/001CfKs7ty6VOsqFzCSc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