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0年宋夏战争之初北宋军队的真实水平》

标签:
文化 |
《公元1040年宋夏战争之初北宋军队的真实水平》
王麟/文
http://s15/mw690/001CfKs7ty6VRhixp4W4e&690
宋太祖赵匡胤制定“扬文抑武”治国政策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唐代。大唐享国近三百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各地军阀折腾得死去活来,最后还是亡于武夫之手。后梁太祖听从亲信李振的建议,于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6月,在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左仆射裴枢、新除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大臣三十余人,投尸于河,随后在907年又将唐哀帝李柷废掉,唐帝国灭亡。此后便进入了乱哄哄的五代十国时期。而五代十国的武夫骄横跋扈更是给了赵匡胤极深的印象,他自己又是通过武官夺权,所以对军人非常忌惮。
http://s2/mw690/001CfKs7ty6VRhlocTfc1&690(朱温)
北宋建国后,在“杯酒释兵权”之前,那些将军们跋扈劲头一点都没改,有一个姓王的将军,竟敢在一个晚上大摇大摆闯进宰相的家里,将老人吓得一下子就从床上跳了起来,赶紧问将军有何贵干。这位跋扈将军说,没事,就是想找宰相喝酒聊天。其实,他是明目张胆来索贿的。这件事情发生后,让宋太祖更加厌恶军人,下决心要消减节度使兵权。最终,北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各个州郡的人权、军权和财权全部收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派遣到地方的文官更换频繁,而武官也是走马灯一样的更换,就是让“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免让军人做大之后成为祸害。
http://s4/mw690/001CfKs7ty6VRhmm6Ft73&690(杯酒释兵权)
随后,宋太祖又改革了兵制,将士兵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藩兵四种。其中禁兵是皇帝的护卫队,俗称“东兵”;厢兵是各个州郡的镇兵;乡兵是从当地百姓里招募或者由民兵组成的地方武装;而藩兵则是由依附的外族部落士兵组成的外籍兵团,用来协助守卫边疆。在这四类军队中,以禁兵作战能力最强,训练也最有素,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水浒传》中,王进和林冲就曾经做过八十万禁军的教头。
http://s13/mw690/001CfKs7ty6VRhp4X5G5c&690(北宋禁军)
而厢兵相比之下就差了一大截,主要原因是,一是厢兵远在地方,顶头上司更换频繁,那些临时派遣的将军谁也不会下大力气去整肃和训练军队;二是参加厢兵的成员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地痞流氓、破落地主、灾区流民、贫苦百姓都可以加入厢兵换口饭吃,谈不上什么战斗力;而乡兵和藩兵只有少数地区才设置,并非常备武装。
http://s14/mw690/001CfKs7ty6VRhnNvOZ5d&690(北宋军队)
在军事管理上,以前那些侍卫司正副都指挥使、殿前司正副都检点都是禁兵中掌握实权的人物,而宋太祖摆了一场宴席,就将这些人全部解职,让殿前司、侍卫军马司、侍卫步军司担任禁军最高首领,统称为“三衙”。但是,“三衙”的权力很小,只管禁军的统制、训练、藩卫、戍守、迁补和赏罚,真正能够调动军队是枢密院,枢密院的长官就是枢密使,也就是狄青曾经担任的官职。但是,枢密使之职一般不会授予武将,狄青是唯一的特例。也就是说,文官不但担任朝廷中枢和地方长官,还兼管军队的调遣,那些将军们的军权几乎被剥夺地一干二净。所以,在北宋不但当兵憋屈,因为脸上会被像牲口一样刻字,而将帅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http://s8/mw690/001CfKs7ty6VRhq8G7Z97&690(林冲)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军队如何去打仗?那些文官即使饱读诗书,研读过兵法,但是并没有实战经验啊,一旦打起仗来,前线指挥的将军们一点主动权都没有,这仗该怎么打?别担心,至少在太祖、太宗时代不用太担心,因为他们两位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实战经验丰富,可以提前为将军们画好作战图,何时进攻,何时防守,用兵多少,行进路线,都在图上标的清清楚楚,将军们不用动脑子,只要照办就行了。
http://s16/mw690/001CfKs7ty6VRhrkYJ98f&690(契丹兵)
这种作战策略,在太祖时代无往不胜,因为赵匡胤是个军事天才。但是,在太宗时期,可就不那么好用了,因为赵匡义的水平比他哥哥差太远了。于是问题就严重了,太宗闭门造车,制定的作战图好使吗?答案是,非常不好使!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将军们拿着一张根本不对路的作战图怎么可能打胜仗?这就是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大宋军队先后在岐沟关、陈家谷和君子馆被契丹打得惨败的原因之一,丧师数十万。从此之后,北宋对契丹长达十几年的攻势结束,大宋军队对契丹产生了深层次的恐惧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以后北宋完全处于防御状态,再与契丹军队交锋,宋军几乎每战必败。
http://s5/mw690/001CfKs7ty6VRhsdv1Oe4&690(契丹兵)
从宋真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的景德元年(1004年),到西夏元昊正式入侵北宋的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长达36年的时间里,宋军几乎没有打过仗。长时间的和平岁月,早已经让北宋王朝从上到下忘记了危险,沉浸在太平盛世的虚幻之中。脑袋清醒、具备忧患意识的人屈指可数,范仲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http://s5/mw690/001CfKs7ty6VRhtI1jCd4&690(宋真宗)
大宋王朝军备废弛,军心涣散,军容不整,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那些根本就提不起来的厢兵自不必说,号称全国精锐的禁军的表现更是让人大摇其头。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东京汴梁的禁军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在太祖时代,禁军领月粮,城东的士兵去城西领,反之亦然,然后自己再背回来。到了仁宗时期,这些游手好闲的禁军,都是雇人将月粮送到身边,自己都懒得动一动。京城的禁军,没事就在大街上嬉游晃荡,有的还做小买卖,举止投足根本就没有士兵样子。
http://s5/mw690/001CfKs7ty6VRhuVs4k34&690那些南方调来的禁军,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根本不会打仗,见到敌人就吓得要尿裤子。而陕西边陲的骑兵,很多人甚至不会披甲上马,即使勉强骑上马,弯弓射箭,射出去的箭只距离马头二十米,便掉落在地,更遑论冲锋陷阵了。还有很多边陲士兵因为营养不良,身体羸弱,连盔甲的重量都无法承受,在行军途中擅自卸甲掩埋,然后当了逃兵,最后被抓,全部就地处决。欧阳修对这种令人痛心的反常现象有过中肯的评价:自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以后,“上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数十年过去之后,导致“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可谓一针见血。
http://s16/mw690/001CfKs7ty6VRhvVLLF0f&690(宋仁宗)
别看禁军和厢军表现得如此令人大跌眼镜,军队的数量却年年增长。请看一组数据,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共计22万人,十几年之后,暴增到37.8万人,又过了二十多年,军队人数增长到66.6万人,比建国之初增长了203%;二十多年以后,军队人数达到了91.2万人,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与西夏开战的时候,全国军队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25.9万人!是宋初军队总数的5.7倍,却接连打败仗。
http://s7/mw690/001CfKs7ty6VRhGtkiy26&690(萧太后——萧燕燕)
大宋的军队表现如此不堪,那么当年跟着太祖太宗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后人呢?别提了,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之辈,毫无作战经验,有些甚至连兵书都不读。但是,宋仁宗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他不但对自己国家部队如此不堪一击而毫不知情,而且还天真地认为将军的后代就一定会打仗。这是什么逻辑啊!
http://s13/mw690/001CfKs7ty6VRhK92jiec&690因此范仲淹在给宰相王曾的《上执政书》书中呼吁到:“昔之战者,耄然已老;今之壮者,嚣而未战。闻名之将,往往衰落;岂无晚辈,未闻边功。此必庙堂之所思也。”通过后来与西夏对决的结果来看,庙堂上的肉食之辈并没有思考这事。仁宗皇帝这种心理,朝中很多大臣同样也有,都自大得不得了,坐井观天与鼠目寸光,并且毫无忧患意识。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宋军在与西夏初期对阵过程中,不断惨败。甚至在没有正式打仗之前,就在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悍然称帝,消息传到东京汴梁,满朝文武竟然目瞪口呆,全体傻眼了。一连好几天,什么应对措施都没有想出来。仁宗一怒之下,将枢密院陈执中等四名一把手全部就地免职、赶出了东京。
(本文选自尚未出版的新书《北宋教育家范仲淹的人生快照》)